Translate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2022年總結

新年伊始,祝大家新年投資順利賺返去失去的(如有)。上一次出文是9月份,這段期間,市場起起落落,沒有什麼特別感覺,還是機械式的持續每天買入基金。

 香港股票

港股持續下跌,持股有帳面的虧損,不能像2021那樣,將港股的盈利作為買美股基金的資金來源,只能從微博的每月薪金中提取,唯有盡量擠壓日常開支,以達成每月預定的目標。在這此要感謝政府的紓困措施,例如消費券及其他生活津貼等。在極其困難的時期,仍可堅持不間斷的投入資金。最近港股似乎見底回升,去年十二月中旬開始,已有部分持股開始有盈利(已實現落袋)。而帳面仍有虧損的持倉,透過分段買入,使帳面虧損大幅收窄,可望很快帶來盈利,使水桶(港股)再次提供水源給道儲水池(基金)

 股票期權

港股股票期權方面,去年市場持續下跌,創十多年低位,持有Short Put (SP)很多變為價內,到期需要接貨,但當時不確定市場跌到何時,為保留現金,待見底反彈,再分段買入股票,只好忍痛止蝕。緃觀去年虧損了6000多元,前年(2011)只賺不到二萬元,兩年操作下來只有一萬三千元的利潤。期權操作花太多時間及精力,與回報並不成正比,反而純作股票,可用時間去等待回升,期間還有派息。數次因在正股股價急升,打算使用covered call (CC)策略而沒有及時賣出正股獲利,收到cover call的期權金只有數百元,還要等到到期日,而直接賣出正股可即時多賺數千元落袋,保留現金,待股價下跌後反彈再買入,再賺第二次,兩者的差價就是損失的機會成本。所以決定停止股票期權的操作,專心於股票及基金(ETF)

 基金

作為最終累積資產,及退休生活主要現金流來源的每月派息基金,也不能幸免於市場下跌,帳面損了13%(已計算每月收息再投入基金),如不計算派息再投資,基金價格計算跌幅約20%,與 S&P跌幅相約。基金價格下跌,每月派息維持不變,息率接近10%。當然明白在跌市中仍維持固定金額派息,是從資產本身提取去派息,即所謂左袋投入右袋的概念。以前文章提到,在累積資產的階段,持續投入基金,累積更多的基金單位為目的,以有限的資金在跌市中買到更多的基金單位, 然後將派息再投入買基金,下個月收到的息,比本個月多,持續長時間操作,產生複利效應。基金隨著資產的價值的變化而有升有跌,但是持有的基金單位只要不賣出,基金單位每月自動增加,則單位成本下降,回報比率上升,根據72法則公式,以72為分母,回報率為分子,得出的結果就是資產翻倍的年期,故分子越大得出的年期就越少,使資產翻倍的時間縮短。這樣操作的假設前提是,市場有價值回歸的現象。即市場下跌多了,隨著時間的過去,最後還是會上升;相反上升多了,也會向下調整,所以現在下跌的階段正是持續買入的好時機。去年基金價格下跌,每月仍不斷買入,加上派息再投入,持有累積的基金單位,提前達到202310月預定的目標。

 2023年市場走勢

 很多人對今年2023年的看法是:聯儲局繼續的加息,以壓抑通脹,所以市場會繼續的向下走,非常悲觀! 他們預測是否準確,到今年底就會揭曉。個人的看法是明年2024年上升的機會很大,如果今年真的繼續跌,那麼幾乎可以十分肯定的是2024年會大升。我並非先知,只是根據過往的經驗,逢美國總統大選年,股市通常都會上升。而要2024選舉年股市上升,首先要將股市壓下去,因為升跌是相對的,即由100跌到50, 再升上去70,雖不能回到100,相對於50,也是上升了。所以自去年開始不斷加息,同樣加息是為了減息,而減息是為了使股市上升。這種人為的操控,與商場抬高價格再給你打折的手段同出一轍,只是倒過來操作而已,一個是先壓低價格再提升;另外一個字先提高價格再給你打折。各位相信聯儲局獨立於政治體系運作那也太天真了吧

明白無論加多少次息,加到5厘或6厘,甚至更高都無所謂,因為最終都會再滅下來。理解了上述的操作,可加以利用,賺取息差,派息基金現價處於低位, 息率十分吸引,接近10% (9.6%),最近就以單筆買入大量基金,為每月的現金流多貢獻$400元,就這筆投資而言,如上所說,隨著時間的過去,累積的單位只會一直增加,而息率很快超過10%,當聯儲局減息時,基金價格也會上升,總資產值上漲,但基金息率還是沒有停止的升(11%, 12%, 13%...)

資產多樣化

 由於單筆投入上述派息基金,提前投入了未來約半年的資金,因此可減慢投資派息基金的步伐,今年可將資金投入其他類型的基金,使組合不要太單一化。自去年11月起,買入少量人工智能(AI)基金,此為不派息的基金,自2021年高位下跌最多接近50%,目前在低位徘徊,不失為持續買入的機會,當累積一定基金單位而又有可觀的回報,將利潤轉投回派息基金或到時找合適的第三隻基金,以加強基金組合多樣化,減低風險,同時可以做到以"基金養基金"的效果,就像目前以"港股養基金"的做法一樣。能不能如願實現,要去實踐及用時間去證實。

去年初也閞始每月定期定額(2千元港幣等值美元)買入美股的元宇宙 ETF,同樣自高位跌過50%,通常是在每月底發薪後幾天內買入,就當多供一份MFP;另外去年還單筆買入另一隻美股醫療器材ETF,喜歡它慢慢穩步上升,買了放著不管。

 現金流(被動收入)

現金流是整個投資的目標也是源頭,因為累積資產會強化現金流(目標),而現金流又買回基金(源頭)從而產生更多的現金流。故此在作出投資決策時首先考慮能產生多少現金流,收息基金是可計算本月及下月及未來一段時間現金流的金額;而其他資產如港股、累積型基金及ETF則以賺價差的盈利,現金流則不能預估的。像去年全球下跌,港股提供的現金流斷裂,只有靠薪水補貼。所以尋求多元的現金流收入十分重要,當一種來源現金流斷了,可以由另一來源補上,現正建立這個組合,正如"水管理論"由山上引水的水管。

 2021年開始,為退休作投資安排的初期,每月現金流由不到3,000元,至2022年初升到4,000元以上,下半年己突破5,000,預計今年第一季將衝破6,000元,下半年將接近7,000元,即一年約有80,000元被動收入,而這每月每年增加的被動收入又再次投入買基金,使每月產生的現金流增加速度越來越快。由此可印證明前面提到的"使資產翻倍的時間縮短"的說法。

 總結

市場長期向上升,時有波動,正是趁大減價買入的時機,而投資要計回報率,最終以現金流來體現,也是作投資策略的主軸。制定長期策略,再擬定短期目標,然後執行,不必理會其他噪音,假以時日,就會建立自動運作的系統,現金自然流入你的口袋,把時間及精力放在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

2 則留言:

  1. 每個人都有自己投资的一套,只要對自己交代,不用理會其他人的雜音。
    每月收到股息,真係爽爆。
    分開幾路方向,十分認同。

    回覆刪除

今年回報首次超越大盤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