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2023年回顧

 



                       


2023年回顧

今天是2023年最後一天,是時候為今年作總結及展望2024年,可能採取的策略。

香港股票

2022年回顧的帖文指出,不可像2021年那樣,從港股賺到的收入,作為投資基金的資金來源,當時還有一絲希望,港股只是暫時的下跌,假以時日會再次上升。奈何事與願違,港股跌穿二萬點後,持續下跌,的真是深不見底!環球市場今年的表現,如下:

01. 阿根廷 +360.06%

02. 費城半導體 + 64.90%

03. NASDAQ + 43.42%

04. 土耳其 + 35.60%

05. 日本 + 28.24%

06. 台灣 + 26.83%

07.S&P500 +24.23%

.........

22.馬來西亞 -2.73%

23.上證 -3.75%

24.恆生指數 -13.82%

25.泰國 - 15.5%

恆生世界倒數第二!港股持倉,絶大部份都在虧損狀態,惟有採取逄高出掉一部份,待回調再買入,待新買的股數回升, 有盈利時, 再沽掉新股(有盈利), 加少量舊股(虧錢),就是且戰且走,不再投入新資金到港股,以減低虧損為原則,清掉所有港股,這段等待的時間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日子,可能要一至兩年,所幸持股以絶大部份都有派息,還有點安慰。以後專心於管理基金及ETF

基金

當初設定主要以每月定期買入配息基金,但今年4月起,基金下調了每月派息的金額由0.06元下調至0.053元,下調了11.67%,這意未著以後單靠收息為收入來源,會面對隨時被減低(甚至停止)派息的風險。於是分散買入不配息(所謂累積型)的人工智能基金,及全球債券基金(也是每月派息),作為資產置之用。一些實證顯示,比較十年以上派息型基金(ETF)及累積型基金,累積型基金幅跑贏配息基金。原因是配息基金都是較為成熟的資產,資產增長較穏定,速度較增長型資產慢,而最重要的是,要應付定期派息給基金單位持有人,在沒有足夠現金的情況下,要賣出資產,支付派息,這樣有可能在虧錢的情況下賣出資產,使基金價格進一步下跌,也可能在持續上升時,未到應獲利了結時而賣出資產,限制了基金升幅。而實際的結果也證明了以上的說法,組合中配息類基金,是最近才由虧轉盈,而累積型的人工智能基金已有20%以上的盈利,配息基金才到1%2%的盈利。經過兩年多的每月定期及不定期投入,配息基金累積總值,已佔組合中的一半以上,故今年初開始在基金方面以投入人工智能為主,配息基金為副。一方作為配息和累積型資金的平衡,也希望能為投資組合有較佳的表現,而配息基金自動將每月配息再買回基金單位,使單位成本拉低,基本上可以自行增長。

ETF

前年(2021)開始買入10股元宇宙ETF後,每月定期買入1千元港元(約美元128)買入,由於當時股價高(US15元左右),及投入金少,每月只可入幾股。隨著股價持續下跌(最低跌穿7)及將投入加至2千元,每月可買入二十多股,現時股價回升,雖未回到最高位,但已有23%回報。

今年初開始研究買入TQQQ(三倍納斯達克指數ETF)的可能性,經過半年的觀察及思考,到年中才開始投入資本也是每月投入二千元港元,因為TQQQ是三倍的槓桿,是當天指數升或跌百份比的三倍,也就是說如果當天納指大跌33%TQQQ就會變為0,這是作投資前要了解的風險,惟大家都知美股在2020年因疫情,而有數次熔斷機制,而暫停交易15分鐘,如果跌超過20%,當天就會停市。故理論上大跌33%的機會不存在。

作為資產配置,債券ETF也是要加入投資組合。去年及今年持續加息,使股票及債券雙雙下跌,其中20年以上債券趺幅(-31.2%)S&P500(-17.8%)還要多,與QQQ(-32.58%)跌幅相若。目前只少量買入年債券ETF觀察。還是將大部份資金投入股票ETF,獲得較大的增長空間,當升到一定程度,再轉回債券ETF,這是目前的想法。

股票期權

去年已不再操作股票期權,原因是投入精神及承擔的風險與回報不成正比。也十分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要不然的話,港股今年的跌勢,如持有股票期權short put的倉位,必然面對也會面對非常巨大的損失!

今年主要以累積美股ETF為主,以定期每月定期定額買入的方式。既然無論價額高低都會買入,何不利用股票期權,沽出遠期(例如半年期)認沽期權(SPORT PUT, SP),行使價低於當時的市價,如到期時股價低於行使價,為價內(ATM),就算被行使,接貨買入該ETF; 相反,如到期時行使價高於市價,為價外(OTM),期權價值變0,收取期權金,當作利息收入。惟再次做股票期權,有一原則定嚴格遵守,就是持有的期權部份,一定要有足夠的資金預備,在期為ATM時作為接貨之用,簡單而言就是開了倉,就一直持有到期,不必要平倉,最後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要付錢接貨,一是賺取期權金,兩種結果都可接受。簡單而言,不要做超出能力範圍以外的交易。

網絡上有很多自認做股票期權的高手,開班教人如何從中穩取十倍的報酬(採取LONG的策略)吧或坐者收錢(採取做SHORT策略),還神準的預測到未來走勢。六年前自己也相信這說法,更之前有約五年的期權操作,也曾經有過上述所說的回報及穩收錢(有興趣請回看本人2020年之前(20172020)的帖文。可是一個市場急跌,打你一個措手不急,結果是怎樣,己多次講過,不贅,這是沒有做好風險管理的結果(其實也早自知,只是心存僥幸而已)。所以這是自己能力範圍以外做法, 借用最近網上看過視頻的一句話與大家分享:"界定你的能力圈並且留在能力圈內,留在能力圈外閒逛是最昴貴的事情, 你不會看到律師幫人做口腔手術。"

學習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今年主要研究的項目,透過看書及網上視頻學習,這也涉及到投資心理學,是在漫長的投資歲月中,要去克服的。正如自己以往陳舊的文章中,提過的:市場長期是往上升的,但大部份市場參與者總是虧錢,其原因是敗給自己的心理狀況。而要戰勝自己的心魔,就是去了解市場的運作,例如《漫步華爾街》開宗名:義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沒有人能打敗市場。並回顧了金融史,敍述多次因參與者的不理性及瘋狂造成一次又一次的金融風暴,例如最早的"鬱金香熱"及之後的"南海公司泡沫",聰明如牛頓也被割韭菜。正如《股票作手回憶錄》書中主人翁傑西‧李佛摩的名言:"市場是有規律的,市場的有規律在於人性不變",最終他也因此而自殺,賠上了生命。而市場規律反映在市場週期,《掌握市場週期》的"鐘擺理論",市場升或跌得太多,終會回到接近中線的地方。 《雪球:巴菲特傳》也有相似的看法:股票價格偏離價值(無論過高或過低),終會回到趨向價值的地方。

如果接受前人的理論,就長期留在市場,《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提到:下注去預測某個市場將勝出,心態上畢竟就是賭博。而且,賭博是輸家的遊戲。他強調經過實證,用被動指數化投資的方式,長期持有廣泛代表性,且低成本的ETF,可以打敗9成左右的主動基金投資。

即使如約翰柏格所言,持有低成本廣泛代表性的ETF, 如標普500 ETF: VOO, 甚至是全球ETF:VT也有機會遇到上述的2020年三月,因疫情的恐慌使美股市場急挫觸發熔斷機制而暫時停市,眼看持有的資產刹那間帳面總值被蒸發掉,心裡是否能熬得住,這又是另一個信心的層面,信心來自對資產的了解,在最恐慌時是賣出止損,還是逢加碼?是信心(甚至信念)決定你的行為。即使決定加碼,手上有沒有足夠子彈反擊,這最終涉及的層面就是資產配置。簡單而言,在資產組合中,各資類產的分配,例如:股票、公債及現金,根據個人的情況,如年齡、投入資金及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決定各自的比例。定期(月,季、半年或一年)審視各比率偏離預設值多少,採取再平衡(rebalancing),賣出超出設定比率的資產,買入低於定比率的資產。在去年因加息導致所有資產股票及債券雙雙下跌,所以資產組合持有適當的現金就是你反擊的子彈。個人目前採取每月定期投入的方式,跌得多的多投入一點,漲得多的少買一點,可算是動態資產配置,使在審視時不會偏離太遠,也是達到組合平穩增長,這是做資產配置的目的,也是追求一個字:""

面對股災

前面說過,市場是不可預測的,股災更是不可預測的,也不可逃避,只能從容去面對。當我們在回看市場走勢圖時,就像用後視鏡看歷史,根據某某技術指標,判斷市場已見頂,如果及時沽出,就可以避過損失。可是,避免市場下跌意味著錯過了上升,據統計美國市場78%最好的日子發生在熊市, 錯過30年最好10天,你的投資回報減少50%; 錯過最好的30, 讓你的回報減少83%,想要避免錯過這些最佳的日子,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是長期留在市場。

另外,嘗試避免虧損者不可能的,重點是自己不要被踢出場(例如採用高槓桿造成"爆倉",即保證金不足所造成不利的連所反應)。股災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戰場,前提是你要有反擊的能力,做好資產配置,能使你有子彈賦予你這種能力。

子女理財教育

自家裡老二出生時,已幫小孩各自買了一份儲蓄保險。不知不覺,兩份十年供款期在去年已付滿,各付了六萬多元(港幣),今年開始不必再付,一直放著到他們滿十八週歲,可提取約十萬元左右的現金(當年聲稱每年有3.5%回報)。當年帶著大女兒到銀行辦事,行員向我促銷,說每年才付幾千元,用紅包錢的金額而已,到期可當作大學的教育基金,反正金額不大,就給女兒買了,後來為了公平,也為剛出生的老二買一份,那行員喜出望外,可能我是第一個主動自投羅網的"凱子" 吧。

在付這兩份保險還有一些插曲,這十年中,自己歷經了兩次被公司裁員,也經過了三次在投資上的嚴重虧損。同時經歷了保險公司可能倒閉的危機,原本保險是跟銀行買的,公司冠以該銀行名,沒想到過了幾年,保險公司賣給了一家大陸資本的企業,一直都相安無事。在疫情最嚴重時,很多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在報紙上有報導,持有該保險公司的母公司資金出現問題,連帶保險公司也出現危機,可能倒閉。當我收到那年的保費繳款單,內心掙扎,該不該繼續付款,如付了,公司倒閉,損失更多;如不付,造成違約,保單作廢,一元都拿不回。 這同樣是一個信心問題,如上所說信心來自對產品的了解,同理恐慌來也自不了解,人家說什麼就全盤接收,再加上自己的幻想(保險公司倒閉,供款沒了......)。於是向做保險的朋友求救,他向我詳細說明保險公司倒閉的處理程序:1. 如果有其他公司接收營運,由新公司接手保單,不受影響; 2.如沒有公司接收,由政府接管,保障保單持有者。也就是說,對於事件的了解,我有信心可以安心繼續繳款。從這事件中,說明了寫文章的人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然發揮其想像空間,但不必負任何責任。

當時買保險時並沒有想到會有什麼用途(十萬元不夠支付聲稱的大學學費),現在知道用途,就是作為他們長期投資的起啟基金。與此同時,在數年前把他們新年收到的紅包及政府每年發放的學生津貼$2500元去投資,之前主要投資港股,都略有收獲,但今年港股的慘況,不忍目睹,幸好在年中已把一部份港股轉到美股ETF,現持有的港股只有等上升再賣掉,明年新年的紅包及政府津繼買美股ETF

七月份寫的文章"給孩子投資的忠告",建議小孩,盡早開始投資,這裡再進一步說明,把每月的薪水至少20%轉到你的投帳戶,隨著升職加薪,比率逐步提高到30%甚至40%。買入並長期持有持有低成本廣泛代表的ETF,加上早已有保險金及過去幫他們投資的資產,相比同年的朋友,可算是贏在起跑線很遠,就像同一文章結尾引述網上有關李先生與國內富豪賽跑的笑話那樣, 不要:聽到槍聲才跑"即在出來工作前已有一筆可觀的資金滾存繼續增長。

眼看自己走過的路,不想他們重蹈覆轍,無論出來工作從事什麼行業,成專業人士或是普通打工仔,人到中年,因環境、社會及科技等因素的變化,你的工作隨時會失去,像疫情三年,飛機師要去開巴士,最近香港社會的變化,四大會師事務所也要裁員,IBANK也生意慘淡。作為老闆,情況更慘!只有手上有足夠資產,才有更多的選擇,做喜歡的事,過喜歡的生活,最主是有說不權利。

資產表現

每月定期投入,全年資產的絶對值比上一年多,所以回報率要減掉當年投入金額,統計由2021年九月才開始所以目前只能做到20222023兩年年的數據。

                                                     2022    2023

資產增值(未扣投入資金)           21.90%     50.77%

投資回報(已扣投入資金)           -16.85%    12.95%

S&P回報                                      -18.17%     24.23%


今年都輸給了S&P500


2024年展望

明年是美國選舉,傳統上都會上升,加上市場憧憬三月份開始減息,估計會繼續向上吧? 2023年沒有大家預期因加息而再跌,反而上升24%(標普),明年再升的空間有多大?真的成疑,還有美國股市PE已升至30倍,通貨膨脹還是很高。

正面負面的因素都有,總之就不去估市場,仍然一如既往,繼續每月投入,明年將加入資產配置,再平衡,不論漲或跌都一樣開心。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投資哲學

 



至2023年10 月05日資產累積圖表 





最近投資組合分配



自上次更新文章後,市場一直下跌至今,故投資組合未如當時的預期,回報可以浮上水面,反而繼續向下沉,世事如棋,局局新。


去年底,市場預測今年(2023)停止加息,然後年底至明年初開始降息,使股票市場這今年初出現反彈,一度挑戰疫情前的歷史高位(S&P500,最高4,818點)。基於預測今年減息,偷步買入長期(20年以上)TLT美國國政府債券ETF,因為長債對利率敏感度高,在去年初開始加息以來至年底,TLT已下跌了31%(TLT2020年8月最高179.7),而S&P 500同期才下跌18%。正常的推論,如果預測正確,TLT的反彈力度比股票還要大。預測就像擲銅板一樣,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很遺憾這次市場猜錯了,年中停一次加息, 七月又繼續加息至5.5%,而9月雖然沒有加,但向市場釋出仍會繼加的信號,於是又有人預測明年(2024)可能加息至最高7%,TLT年初至今下跌了接近13%,由2021年底市場預期加息至今下跌了接近50%(2021跌4.6%, 2022跌31.24%, 2023至今跌12.72%, 共跌了48.56%),同期S&P500升了24.16%(2021升28.75%, 2022跌18.17%, 2023至今升13.58%),TLT價跌至84.06低位,距2002年上市來歷史低位的80.51 (2024年5月) 只相差約4%。由此可見長期債券的下跌風險比股票還大,就像今年中的釸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倒閉事件,主要是風險管理的問題,但造成危機的觸發點也是持有大量的長期債券,在債券價格下幅下跌時,存戶對銀行資產安全的不信任,進而發生"擠提",使銀行倒閉。


傳統智慧債券與股票為負相關性,即股票升, 債券下跌,反之然。在投資組合中作資產配置的搭配,以年齡作持有的比率的參考,例如三十歲時持有30:70,即30%債券70%股票,40:60等, 餘類推,這樣就可以面對投資市場的風浪。相同投資標的,採取不同的策略,會有不同的效果,同樣是債券都有分公司債及國債兩大類;評級又分為投資別及垃圾級別;又有不同年期(大致分為短、中、長期)。選那一種債券作為資產配置,要花時間去研究,如選TLT,那就只有祝你了!建立投資標的作為資產配置的組合,這涉及到個人的投資哲學,何謂投資哲學? 個人的簡單解釋是:你深信不疑的事實,並根據這種信念,製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從而有戰術及最終的方法。就像行軍打仗要有清晰的目標,根據地圖的指引製定路線圖。否則沒有目標的像盲頭蒼蠅那樣橫衝亂撞,陣亡也是早晚的事。


如何建立信念,從而使自己深不疑,是透過本身多年的體驗,特別是失敗的經驗,及不斷的看書學習。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經過失敗痛苦經歷,即使有人在身邊時常提點,也不會聽得入耳,更遑是主動學看書學習。經過多年的兜兜轉轉,現在令我深信不疑的事實是:市場是不可預測的。這似乎是三歲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但花了數十年才能領悟。


投資哲學

根據市場不可預測的哲學,不做任何例如什麼時候聯儲局停止加息,使債券市場止跌回升的預測,進而買入債券享受預測正確帶來的獲利成果。


投資策略

基於鐘擺理論及市場週期理論,相信升得多終會跌回接近中點的地方; 跌得多的最後也會升回到接近中點附近的地方。中長期執行資產置的策略,按照既定的資產配置比率,賣出高於比率的資產,買入低於比率的資產,即所謂的再平衡。


投資戰術

以累積資產為目標,每月定期定額買入低成本、廣泛代表性的指數化ETF。 


投資方法

不理市場處於上升或下跌的週期,都持續買入。處上升週期買入既定的金額,處下跌週期加大投入金額。


投資目標

累積資產,每年產生現金流及資產增值,足夠退休生活。


資產需要長時間累積,過積漫長而沉悶﹐可是十分明確的是,每過一天,離目標又接一小步,人也感覺實在。


                                                                                 


首次做資產配置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3.04 %(截至06/03/2024),同期S&P回報7.02%,與大市有距離,由於組合中包括有較大比率的債券資產,以長債ETF TLT 為例,至今錄得-2.88%回報,今年才剛開始,希望在餘下的時間追近S&P,這是一個學習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