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迷信數字不如相信自已


最近看了一本由劍橋韓國經濟系教授張夏準的新書(2018年9月出版)《拼經濟-一本國民指南》,吸引我從台灣網上訂購這本書是封面那句話:經濟學95%是常識。經濟並不是什麼艱辛的數學模型所研究的結果,作者列出經濟學的九大門派的理論,互有相同及抵觸;最常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計算,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家庭主婦對經濟的貢獻沒有考慮到;跨國公司內部在不同國家間的交易,例如豐田馬來西亞廠賣給美國廠的價格, 由日本總公司說了算;科技的使用的因素也難以量化, 如在落後國家需要大量人手的工序, 在美國可能全部交給機械;而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的價值, 與經濟活動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一幅名畫的價值。 作者提出社會主義在非常時期有造假的數據,例如斯太林(史達林)及毛澤東推行大躍進時期。近日有人質疑強國多年來的GDP造假, 其實那重要嗎? 事實並不重要。作者在其中一章開頭,引用一則黑色幽默:1930年的蘇聯審計局請人面試,題目是2+2=?,有人答3,4,5,都沒有被錄取,而答3那個更被抓去勞改(共黨用語,意思是勞動改造),而答:你想要什麼的答案應徵者被錄取。
回想當年學經濟這門課時,我的老師汪教是做數理經濟的,上課都計很多數去證明一些理論,內容現都忘記了,只對一句話特別深刻,他說:人家都說經濟學都基於假設,那麼不如我們假設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以前公司的上司是一位德國商學院的教授, 他跟我講了一個他的親身經驗, 就是有一次做presentation時, 不小心把一個數學模型的數據搞錯了, 但與會者對他的研究還十分讚賞, 事後有位老教授發現了錯誤, 跟他講:You gave us a good lesson。
在美股投資也有相似的道理,一隻股的漲跌,總有千萬個理由。基本分析用財務報表,用當期損益、現金流,毛利率,銷售增長等,看倌各取所需,找合適其看法的數據去自我發揮。偏偏這些經過核數(審計)師核實的報表在某個程度上受到公司的旨意所影響,例如採用的會計準則(如折舊方法)及入帳期間所影響。有位做會計的朋友跟我說,公司有沒有錢賺,其實老板早已心中有數,不必等財務報表。幾年前剛涉足美股時,看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人在公司賣場門口,長期觀察進貨的情況,估算其營業狀況,在財報前買入,賺錢。當時是相信的,今日就十分懷疑其因果關係,是否必然,進貨量多,公司一定大賺嗎?甚至懷疑是否真的有人這樣做,還是作者心裡在想就當做了。就當公司有十分亮麗的業績,市場的反應也是難以預測的,市場要股價跌總有它的理由,例如收益低於市場預期(一直想不通,做為局外人,怎會比公司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還有大行的評級,跟過農曆年時,算命的老師當年的運程書大賣,但看了有何意義?)所以財報後股價大跌10%甚至20巴仙是常見的事。銷售不錯,但市場又預期成長率減緩,又與同業比,落後於別人........。相反,績效很差的公司,財報後反而大漲,市場的理由是虧損比預期少,最壞的時期已過.......等等。
在選股時,用財務比率,如PE(股價與每股盈利比),PE (市帳比率,股價與資產淨值比),衡量那一隻股更有有潛力或更便宜。那麼是不是A股的PE及PB比B股低,A股就比B股值得投資,A股可以為你賺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專家門又會解釋因為B股是行業龍頭,所以值得更高的PE與PB。用財務比率的原意是以客觀的數據去作為判斷準則,但又加入其他主觀因素,套用動物農莊(Aminal Farm)裡的名句:”所有動物享有公平,但有些動物比其他的更公平!”標準與龍門隨時可以改及搬動。不同行業會用不同指標去衡量,如保險/金融公司用市帳率(PB),股價都是資產值的几倍,但香港的地產公司的PB是低於1,也就是說折讓,那麼以價值投資來說,拿八毛錢的股價,可以買到一元的公司,划不划算?理論是對,但除非公司有人有興趣要收購這家公司,否則那只是一些數字。

與其花時間與精神去研究這家公司前景如何? 本期財報又怎樣? 又怕買到地雷股等, 像多次提到, 不如買ETF簡單。大家尊崇的股神巴菲特, 也表示以長線的回報來說,他輸給他老婆, 因為她長期只買一隻SPY的ETF。
任何時候都有人預測,股災來臨,或分析某一隻股會有大災難。像前面帖文所說,分析師沒有用真金白銀去持有那隻股,判斷錯了沒任何後果,用可以吸引網友眼球的字眼做標題,點擊率高自我感覺良好一番。當時有股票時, 總希望股價往上,而沒有的當然希望股價向下, 這是人之常情。 在沒有選錯股的前題下, 股價上下波幅是正常的, 如果手上持有A,B,C,D,E…….那麼多股票, 有空算一下A股今天賺了多少, 為組合貢獻多少個比百比的盈利, 自我陶醉, 當下跌時又心裡不爽。心深一層, 組合漲跌對你生活有什麼即時影響呢(當然如因此睡不著, 不止影響生活, 還影響工作及健康)? 因為那一是一堆數字(或圖表), 持有的股票數量, 只是像中學生數學課學的代數, X可以等於0, 也可以等於無限大, 當市場逆轉時, 100元跌至80元,你的資產被”蒸發”了 20%, 但你明天吃飯會因此而少買20%的食物嗎? 所以明白股票有漲有跌(昨天(11/3/2019)BA因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空難,一開盤大跌約10%,這還要考慮該不該買不買入嗎?),漲多了, 就獲利, 跌多了, 就可以買, 只要熟悉這些股的節奏, 你就是專家, 是用真金白銀去操作的交易者,而不是像算命的老師, 講了不必有後果。前年底至去年初(2017至2018),帳面組合有非常好的利潤(足夠可以以現金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但仍相信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可以賺更多(貪婪),結果2月初的大跌,不止利潤全泡湯,更有很大的虧損(當然其中有很多原因,選3x 的ETF,跟別人做單...,現在一定不會再發生)
.。我們買股都是為了賺錢,再利用錢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與只對著一堆數字,而與自己生活亳無相關。大家都知道,持有現金長期只會貶值,以前也有提過,如沒有利息,
持有現金,過三十年後,當年的一百元只值十元(90%的購買力被通漲蠶食了),所以買樓收租是既能有現金流,支付日常開支,又能資本增值。而買有增長股票同時有穩配息(現金流)的股票,跟買樓收租有同樣效果。只要有穩定收益,投資標的的價值升跌,並不重要,最近報上看到有位醫生,持有匯豐(005.HK)股票,平均每月收的股息有兩百萬港元,所以每天只開診三小時看病人。像他的例子,匯豐股價昰80還是現在的65,他根本不關心。
每月能從美股的操作能有一定金額的利潤提取,放到另一個銀行帳戶做定存(每月才不到100元港幣的利息),等時机(今年六月後)買中華煤氣(003.HK)及其母公司恒基地產(012.HK),由去年至今還在分析其股價在一年的變化規律,也就是一直講的節奏,再分享。
在投資的世界裡,”多勞多得”這句話並不成立,不做而有現金收入才是正道。借用電影對白作結尾,你要轟轟烈烈的輸錢還是,悶悶的發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首次做資產配置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3.04 %(截至06/03/2024),同期S&P回報7.02%,與大市有距離,由於組合中包括有較大比率的債券資產,以長債ETF TLT 為例,至今錄得-2.88%回報,今年才剛開始,希望在餘下的時間追近S&P,這是一個學習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