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左右,其餘九成都是共同基金,只求穩定成長。
人到中年, 要為退休打算, 為未來建立穩定的現金流, 不再像以前的殺進殺出。要慢及有耐性的累積資產。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左右,其餘九成都是共同基金,只求穩定成長。
投資市場各門各派,像華山論劍,各領風騷。正如以前的文章說過,投資理論並非如自然科學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在特定條件及環境下,就可計算出相同的結果,所以太空人可坐火箭升空及返回,絲毫不差。而投資普遍的現像是,在事情發生後,將結果(無論成功或失敗)來分析,看著倒後鏡(後視鏡)各自發揮作者的想像力,解釋某某大師如何料事如神,因此而獲得取額回報;
或者犯了什麼錯誤,造成損失等。就像數年前,大家稱木頭姐(Catherine
wood) 為契媽 (乾媽),很多文章把她與股神巴菲特比較,認為價值投資已死,轉跟契媽。正如巴菲特名言:"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股神拍檔芒格自2021年開始買入阿里巴巴(當時股價$200以上),很多人附會他如何眼光獨到,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無懼股價下跌。後來股價腰斬再腰斬(最低$58),雖近日從低位上升,但仍錄得嚴重虧損,芒格可謂含恨而終。
然而,市場交易是社會行為,受到例如羊群效應、噪音、情緒及社會認同等心理因素左右,所以市場走勢受市場參與者預期心理影響,眾人預期上升,則更多人投入市場買入,以期望未來的回報,使市場不斷上升,吸引再多人加入,又再升。 相反預期下跌,則持貨者為避免更大的損失,持續賣出,沒有貨者加入沽空行列,市場更加恐慌,跌得更急。這些趨勢的走向又似乎可以支持"市場是可以預測"的論點,那麼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等待"預測"結果實現的快感,正如到賭場下注後等待贏錢那樣,還是想長期的本增值?
今年港股自低位上升了不少,網上又再出現自稱什麼SIR的所謂投資大師開班教人投資,還用了AI技術,侃侃而談,吹噓自己準確預測市場或某隻股大升數倍等等,見到這些"大師"口沬橫飛,不禁產生疑問,他們這樣利害,自己操作自己經可以發大財,何必那麼辛苦開班?就算真的如其所言,可以找到短期內大升數倍的股票,既然肯定會大升,把所有資金投入這隻股票,來回數次就可以收山(退休)了。
多年來看了不同門派的投資哲學的書,也曾經著迷於這些論述,模仿他們的做法,這門學一學,那派又一試一試,結果每學一樣都繳了昂貴的學費。近幾年返璞歸真,找到自己的投資哲學,從而採取相應的策略,選擇合適的工具,用簡單的方法,反而感覺踏實,大概可以計算出花多少時間,能累積有期望的資產。
不同門派的投資哲學、策略、風格與方法等,部份更是顯著的差異,並且各自擁有大量的支持者和成功的案例,各自視為金科玉律,就以巴菲特及市場先生為代表,只以方便說明。
一、投資哲學
市場無效論
巴菲特認為市場並不是總是有效的,存在許多錯價的機會。這些錯價意味著投資者可以通過識別和利用這些機會來獲取超額回報。他的觀點依賴於統計學中的均值回歸,即價格最終會回歸其合理價值。
市場有效論
市場先生則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所有可用的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價中,因此不可能持續地通過選擇個股來獲得超額回報。
二、投資策略
集中投資
巴菲特主張集中投資,他的「賭註」和「點石成金」理念強調將資金集中投入於他高度信任的資產,以期獲得高額回報。
分散投資
市場先生提倡分散投資,認為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避免單一資產的波動對整體投資組合的重大影響。
三、資金管理
巴菲特有時會在特定時機大舉進場,他認為一旦找到好的機會,就應該全力以赴。
市場先生建議分期買入,通過定期投資來平滑市場波動的影響,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在市場高點投入過多資金。
四、投資風格
長期持有
巴菲特強調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不為短期波動所動。他的投資風格如同運動的目的在於長期健康,而非追求短期的奧運金牌。
止損
市場先生更重視風險管理,當資產價格達到一定的損失幅度時及時止損,這樣可以有效控制風險。
五、現金管理
巴菲特經常持有大量現金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並抓住突如其來的投資機會。
市場先生可能更傾向於將資金全部投入市場,以期最大化收益。
六、投資心理
不要恐懼錯過機會
巴菲特警告投資者不要因為恐懼錯過機會而盲目投資(即所謂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他強調投資應該基於理智和深入分析,而不是情緒化的決策。
資產配置
市場先生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通過合理資產配置,在不同市場環境中都能獲得穩定回報。
七、風險承受能力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包含了對大幅損失的心理準備,認為投資者應該有損失超過50%的準備。
市場先生認為投資者應該根據當前的市場狀況和公司的基本面來評估股票的價值,並基於這些因素決定是否繼續持有或出售股票。過度關注沉沒成本可能會導致投資者陷入情緒驅動的決策,而不是基於理性和市場現實的判斷。
八、市場預測
巴菲特不僅不喜歡自己去預測市場,也無法忍受那些“擅長”預測的人,尤其是在市場趨勢出現之後發表馬後炮觀點的合夥人。
市場先生認同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應該集中於長期策略。
九、財商重要性
巴菲特認為,即使中大獎,沒有理財能力的人最終也有可能破產。他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財能力決定了最終的財富狀況。
市場先生同樣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性的財務決策是成功投資的關鍵,並且財商決定了投資者能否在市場中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
總結
巴菲特的市場無效論和市場先生的市場有效論在投資哲學、策略和風險管理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巴菲特強調識別市場錯價、集中投資和長期持有,並保持大量現金以應對不確定性。他警告不要因為恐懼錯過機會而盲目投資,並建議對大幅損失做好心理準備。巴菲特懷疑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強調財商決定一切。
與此相反,市場先生則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主張分散投資、分期買入和止損策略。他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提醒投資者不要被沉沒成本所困擾,並認為市場不可預測,應集中於長期策略。市場先生也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性的財務決策是成功的關鍵。
這兩種投資理論各有其優勢和適用範圍,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市場觀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無論選擇哪一派,理性的分析和良好的財商都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5.59%(截至21/06/2024),同期S&P回報14.57%,繼續跑輸大盤。
今年一月及四月各做了一次資產配置,以後會固定在每年的四月及九月做資產配置,即約半年做一次,原因是傳統每年5月及10月市場大跌的機會較大,只是個人喜好(原則上任何一天都可以,例如你的生日),作為有紀律操作的依據。S&P年初至今一直升,只有四月份下跌,剛好在相對低位賣出持美股部份的基金及ETF, 轉入現金及債券,而債券在市場於去年開始預期今年減息數次,到甚至有人預測今年有機會再次加息,使債價再次急跌,使持有資產總值輸大盤接近⅔ 。所以又應驗了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投資哲學。
組合中各頪資產最新情況
1.強積金(MPF)帳戶(佔總資產約42%),股票及現金各佔約50%;
2.美股帳戶(佔總資產約11%),今年主力買入的帳戶。雖美股持續創高,仍然每月有紀律的持續買入TQQQ及METV,而債券TMF則是跌了不少,值得與股票ETF一樣每月買入,近月漲了7%,還有年配息約4%(債券ETF不用30%扣稅,實務上配息時先扣稅,每年三月份退稅),另外有少量(佔這個帳戶的1.98%)持有UGL(兩倍黃金ETF),年初至今升了不少(20%以上),近月在高位徘徊,暫時先觀察,如機會跌回年初的低位再考慮應否再買入,持有黃金是沒有息派的,所以不同於其他類別資產,不漲不跌,只要持有就有息收。這個美股帳戶股債比率是52%:42%,其餘的6%是現金及黃金。只計算這個帳戶的年初至今的回報率是10.07%,與S&P的14.57%相差較接近;
3.共同基金還繼續每月少量買入(佔總資產約42%),這部份不是今年投資的重心,確實管理費會嚴重影響回報,聲稱每月有7%派息的基金,大部份息(約80%)來自本金,幾年累計來只有約7%回報,年化報酬率只有約2%,比定期存款還要低,與預期的年化報酬7%相差甚遠。簡單來說,以為根據72法則估算約10年左右時間(72除以7約等於10年),資產可以翻一倍,以目前年化報酬率約2%計算,要靠這隻單一基金達成目標,真是天方夜譚。有些事情聽人家說的不準(可能說的人自己也沒有做過),要自己實踐過才行。此類資產仍然持有一兩年時間,看看表現如何再作決定。
4.還有少量現金(佔總資產少於0.7%)
香港股票持股
曾經提過,持有的港股帳面上嚴重虧損,原本的設想,從港股賺到的利潤,拿去投資美股,開始一兩年總算順利,但近兩年港股整體下跌,所以已斷了投資美股的資金鏈,只有依靠每月薪資收入來支付,幸運的是,美股資產己累積了不少,故資產的增值大部份來自美股整體市場的上升,比每月投入的現金還要多一兩倍。
持有虧損的港股,不再投入新資金,以配息再投資股票,希望等數年可以升回來,賣掉持股永遠不沾港股(數年前曾講過,但又犯﹐上天要給我懲罰了,哈哈!)。持有三隻個股及二隻ETF,前兩個月趁港股上升,其中一隻已不用虧損,果斷分批賣出,還不錯, 取回現金。目前在處理另一隻持股,惟港股最近又下跌,又要再等一等。
ETF組合資產組合
認識"財務自由"這個詞,是千鿋年初來自於富爸爸系列的書籍。 對於書上提到自住的房產是屬於負債類,有別於會計分類為資產,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此外,麥當勞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是賣漢堡感到很驚訝,這打破了我過去的認知。 當時,我只是把這些書當作消遣的讀物,並沒有深入研究和思考。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股市上多次失敗的經歷以及中年的到來,退休對我來說已迫在眉睫的問題。 沒有工作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所以我必須著手面對和解決。 四年前,開始進行資產累積投資,只是簡單地定期定額地購買基金(之前的貼文已經提到過,不贅)。 儘管策略、方法、工具等方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經驗的累積和學習而調整,但方向不會改變。
就讓我們討論以下議題,包括:財務收入,何謂"財務自由"? 如何實現這目標? 實現後又要做什麼?
財務收入
財務收入主要來自源有三方面:
勞力
透過付出勞力取得收入者,如地盤工、工廠工人等;
智力
過付出知識取得報酬者,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工程師等;
財力
透過資金本身的流動產生收入,例如銀行客戶貸款,收取利息; 上市公司賺到錢派發利;出租房屋收取租金
等。
何謂"財務自由"?
簡單的定義如下: 1.不必為了錢而工作; 2. 當被動收入多於主動收入,就可不用工作。 最近半年,我一直在閱讀闕又上老師的書籍,並觀看他的YouTube視頻,他給了我一個更深層次的定義,那就是: 3.時間自由,思想自由,身心自由
解釋:
時間自由
我們在工作中,無論是付出勞力或智力,都必須付出時間(無論是在特定場所或在家工作)。 那段時間就
是我們賣給雇主的(即使沒有事情做),以換取薪水。
財務自由我們可享受更多的自由時間,意味著不再受限於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我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
時間,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思想自由
受僱取薪的人除了付出時間外,還必須完成老闆交給你的任務。 常常需要加班,即使下班時間也可能有公
司來電、電子郵件需要回覆,工作以外的時間也總是在思考明天上班,要如何向上級交代工作進展。 思想
被工作所佔據,失去了自由。
思想自由則意味著不再受工作壓力和限制,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創意,陪伴家人,與孩子
共同成長等。
身心自由
代表身體和心理的狀況。 我們工作可能發生意外,對身體的損傷; 而白領階層也可能因工作的壓力造成心理
傷害,如焦慮、憂鬱症、失眠等。而心理病也會造成各種疾病,常見如腰酸背痛、胃病、高血壓 等。
身心自由則代表著擺脫了工作帶來的壓力和負面影響,享受更健康、平衡的生活。
如何實現目標?
第一桶金
由零開始一步步的邁向目標,首先要存到所謂的第一桶金,就是一百萬,利用這一筆起始資金,所產生的複利
效應,再上持續的定期定額投入(不管上升還是下跌甚至股災),資產經過長期不斷的累積,達成目標。說是
但不容易做到,這是對自己的承諾,也是挑戰。根據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依以下步驟獲取第一桶金。
節檢 作為受薪階層,每月收入是固定的,要劑出資金去投資,只要依靠節檢。分清何謂"需要"與"想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燈油火蠟,醫療及小孩教育等,必不可少,此為""需要"(怎樣在"需要"中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金錢,又是另一個值得與大家分享的話題,改天再聊) ;
而"想要"簡單來說是多於必要的需求,如在社交媒體看人家分享去旅遊打卡,買名牌手袋,吃豐富晚餐,開豪
華車子等,自己也想要人家的所謂"幸福感"。忌與羨慕是與生俱內的情感,尤其在社交體盛行的時代,與其說是"溝通交流", 倒不如是在"互相表演"。
少看社社交媒體 ,會減少慾望,也使心靈保持寧靜。
主業
投資自己,年青人初入職場,多多在本業充實自己,透過
持續學習: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參加相關的課程、閱讀專業書籍和文章。
專業認證:考取相關的專業資格或證書,增加自己信譽和價值。
參與業內活動:參與主業相關的社群活動,擴大人脈圈子,並建立有價值的聯繫。
增強自身主業的實力,從而獲得晉升機會,增加收入。
副業
上面強調少用社交媒體,可減少誘惑,不買多於必要的需求,但反過來可利用個平台,賺取主業以外的多份收入,例如自媒體創作者:包括影片,文字,賺取廣告及贊助收入; 也可以建立個人的網上銷售平台,銷售產品
等。其他如替人補習、寫書、文藝創作等都可作為副業的收入來源。
創業 在主業累積一定的經驗、知識、人脈等無形資產,加上資金,可考慮創業,建主自己的生財系統。當然創業涉及另一層面,這伴隨著曲折、苦難和挑戰,如果方法錯誤和欠運氣,即使有理念也可能失敗,不但失去第一桶金,還會負債。所以創業只是一個選項,未必人人合適。
有了第一桶金後,初步達成上述"財務收入"透過"財力"作為收入的一部份,再加上持續的定期投入。詳情請參加舊文"給孩子投資的忠告",早日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
實現後又要做什麼?
當你實現了"不必為了錢而工作"的目標,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整天在家裡吃飽了就睡,無所事事? 時有聽聞,有人勞碌一生,終於可以退休,停下來,但不久也離開人世,或許是不必工作,頓時失去了生活重心,沒有了人生方向,作息,飲食沒有規律等,又可能悶在家裡,與家人產生磨擦等問題,衍生其他心理病,反而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除了"財務"自由外,還是為"自由"後的人生定了目標及追求的夢想。例如投身於慈善事業、旅遊探險、享受更多的家庭時間,或者尋找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財務自由不僅僅是關於金錢,它更是關於獲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方式。每個人對於財務自由的定義可能不同,重要的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並為之努力。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來决定接下來的步驟。這可能包括追求更多的個人目標和夢想、投身於慈善事業、旅遊探險、享受更多的家庭時間,或者尋找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1.67%(截至30/04/2024),同期S&P回報5.21%,與大市還是有一段距離,繼續跑輸大盤。
自今年一月開始分段賣出資產的美股
1.強積金(MPF)帳戶(佔總資產約40%)賣出北美股票基金,轉入現金(約佔MPF資產30%);
2.美股帳戶(佔總資產約8%)賣出部份TQQQ及METV,買入TMF;
3.其他基金繼續每月買入(佔總資產約45%)
4.還有少量現金(佔總資產少於2%)
至第一季終,美股(S&P)升了超過10%,而3X美債ETF跌了30%,此消彼長的結果。
由於如大眾去年(2023)底至今年初"預測"美聯儲局最快今年六月開始減息,故自己也隨波逐流,事實明聽消息去操作,錯的機會很大,看那麼多消息害處多於好處,怎樣做到,是個考驗。減息時間一直往後延,現在市場又"預測"今年只減息兩次。個人的投哲學是不要去預測市場,可人是有情緒的動物,自己也不例外,只有不傐的自我提醒,還好ETF只佔總資產不到10%,作為學習的工具,透過經驗的累積,相信會越來越好。
目前資產配置組合(美股帳戶)主要是美股(TQQQ, METV)及美債(TMF),發現在市場預期六月減息無望時,債先跌(1月),股也跟著下跌(4月),而這段期間黃金顯著上升,當然進入4月中旬,黃金也隨著債、股後,也開始下跌,反而由債可能跌得太久,相對比較"穩定",雖然還未知債是不是已期見底,但波動幅度比股,黃金低。作為資產配置,就是要找出不同資產類別的負相關性,從而使組合波動性減低,但回報只輕減少甚至增加,故正觀察黃金(還有白銀, 即貴金屬)的走勢,適當時機加入資產組合。
照過往的經驗,每年5月及10月股市下跌機會較大,回應上一篇文章"首次做資產配置"提出的其一個問題:"需要多久做一次資產配置?"現在可以訂出半年做一次資產配置,時間是四月(五月下跌前)及九月(十月下跌前),賣出股票組合,持有現金或買入其他類別的資產(債或貴金屬); 六、七月及十月反過來做,買入股票,減少現金及其他資產。目前還是在摸索,望可理出個人的投資策略,以作依循。
ETF資產組合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3.04%(截至06/03/2024),同期S&P回報7.02%,與大市有距離,由於組合中包括有較大比率的債券資產,以長債ETF TLT 為例,至今錄得-2.88%回報,今年才剛開始,希望在餘下的時間追近S&P,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或有錯誤,可適時作檢討,這樣才能跑得更遠。
資產配置
去年(2023年)大部時間閱讀有關資產配置的書籍,基本了解其操作原理。其實十分簡單,就是設定投資組合資產的百分比,定期對組合作再平衡,賣出超過預設百分比部份的資產,買入低於預設百分比的資產,使組合回復到預設的百分比。這裡涉及三個問題:1.組合中包括哪些資產? 2.這些資產各自佔組合多少個百份比? 3. 需要多久做一次資產配置?
現在還是學習階段,未能準確回答以上問題,因每人的情況不同,不會有標準答案,所以先把手上持有的資產逐一列出,然後計算目前所佔組合的百分比,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的找出合適自己的答案,從而製訂長遠的策略,以後只需機械式的執行即可。
以帳戶分類,共有三類,第一類是退休金帳戶(香港MPF)兩個, 一個保留帳戶(沒有供款),另一個是供款帳戶,由僱主及自己各付薪金的5%,即共10%作為每月投入。主要投資北美市場及均衡每月配息基金,及貨幣基金(即現金),其中北美基金佔1/2, 其餘1/2為配息及貨幣基金。第一類的退休MPF帳戶佔總資產值超過40%。
第二類是共同基金帳戶,由2021年1月開始每月買入,一直至今仍繼續,投資三種基金:第1種.均衡每月配息基金,收息後再投入買基金單位,佔共同基金帳戶80%,其餘的有每月配息的環球債券基金及人工智能基金和持有現金。第二類的帳戶佔總資產約45%。
第三類是美股ETF,由2021年12月開始,每月定期投入2千元港元等值的美元到美股證券帳戶,設定每月最後一天,當每月供款買入元宇宙ETF (METV),由2022年至2023年中旬都錄得帳面虧損。至到2023年6月才變為有帳面盈利。今年一月賣出持倉1/3,持現金保留在帳戶。
於2023初門開始研究槓桿ETF TQQQ (三倍納指),坊間對槓桿ETF大部份都有負面的看法(以前的文章有講過不贅),經過實際演練,認為可以值得一試。故在2023年中開始定期買入同様2千港元等值的TQQQ,後來在年底再加大投入(減少共同基金配息的投入挪到TQQQ),由開始買入至去年底均有不錯的盈利。在今年一月沽出一半獲利,保留現金,再逐步買入債券ETF及月初供款再買入METV及本身TQQQ,無論股價升或跌都堅持定期買入。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何剛賣掉,不久又買回,像現身處升市,是低位賣出,再以高位買回,輸了價位又多付兩次手續費,有點多此一舉。但這是對自己守紀律的一個訓練,升得多的資產應賣掉,買入下跌的資產,恢復預設的百分比; 而每月定期定額買入固定資產也是必須要做的。這兩點必須要嚴守紀律。
另外,有關TQQQ與沒有槓桿的QQQ比較,必須要知的事實是,QQQ經過2021高位$405.3後,持續大幅下跌後, 在2023年逐步上升,現時已再創新高$446,升了9.3%;但同一時段,TQQQ在2021年高位$91.68,但至今最高位只有$63.13,比當年高位還差31.14%,這也證明了損耗對槓桿ETF股價的影響,這點必須要清楚。
預計今年中開始減息,利率下降,則債券價格上升。今年初開始買入債券ETF UBT (兩倍20年美國庫債券),後來比較三倍的ETF TMF,覺得無論在ETF的市值及成交量等方面,三倍的比兩倍優勝(當然風險也相對高)。在之前也閱讀債券相關的書藉及影片,了解到債券除了利率的變化,對不同年期債券(短、中、長)價格的變化有相應的敏感度,簡單來說,年期越長越敏感(即20年期以上的 TLT比少於1年期的SHV高),由長至短的美國國庫債券ETF的排列依次為TLT(20年以上), IEF(7-10年), SHY(1-3年), SHV(短期)(另外均衡的債券ETF有BND, 除了持有國債外,還有企業債,包含不年期)也就是說TLT的波動比SHV高很多。以量化個指標,稱為存續期間(Duration),是指持有債券的平均回本時間,以現金流的現值加權計算,可用來衡量債券價格對利率的敏感度,如果市場利率變動1%,債券價格會變動多少個百分比。整理資料如下:
ETF 描述 殖利率 存續期間 標 準 差
TLT 20+年美國公債 3.59% 16.81 5.47%
UBT 2倍20+年美國公債 3.82% 17.58 30.32%
TMF 3倍20+年美國公債 3.20% 17.20 45.57%
IEF 7-10年美國公債 3.04% 7.33 8.04%
SHY 1-3年期美國公債 3.21% 1.89 2.52%
SHV 短期美國公債 4.97% 0.28 0.21%
BND 總體債券市場 3.23% 6.30 6.22%
由此可見所謂的「殖利率倒掛」的現象,即超短期(一年內到期)的SHV殖利率比所有長期的債券殖利率為高(這裡不打算討論經濟理論,網上有很多資訊可查)。而標準差是統計指標,衡量該標的偏離平均值的幅度,數值越大,波幅越大(我習慣使用技術指標,保力加通道,就來自這概念,中線是平均值,通道上下邉就是標準差)。在做資產配置時,根據歷史數據,模擬組合資產所佔百分比例的變化,對標準差的影響。理論上,在追求報酬率最大化的同時,標準差越低越好(簡單來說即波幅低),在相同平均報酬率之下,波幅越低,年化報面酬率(也稱覆合成長率)越高。
第三類證券ETF帳戶佔總資產約10%,今年主力投資這個帳戶,透過每月投入新資金及資本增值,使這個帳戶佔總資產的比率上升。
MPF及共同共基金即第一、二類帳戶每月固定供款,沒有太多的組合整,就以第三類的ETF證券戶作為資產配置的實習,與大家分享學習的過程。
以下為目前證券ETF帳戶的資產分佈,每月底發薪後,存入資金到這個的帳戶,金額多少,視當月的收支情況而定,以每月1千美為參考值,有時多有時少。
以下表格利用Google finance擷取市場價格,計算組合資產的比例,與設定比例比較,為資產配置的再平衡,建議買入或買出,使組合回復到設定的比例。
目前淨值 | 17,069.12 | 投資金額(美金) | 1,000.00 | |||
股票 | 債券 | 再平衡實際金額 | 858.87 | |||
標的 | METV | TQQQ | UBT | TMF | 現金 | AMD |
設定比例 | 35% | 25% | 15% | 20% | 4.5% | 0.5% |
持有股數 | 503 | 55 | 104 | 80 | 1 | 1.00 |
市價 | 12.42 | 60.83 | 20.81 | 57.03 | 537.72 | 211.85 |
總價值 | 6,247.26 | 3,345.65 | 2,164.24 | 4,562.40 | 537.72 | 211.85 |
目前占比 | 36.6% | 19.6% | 12.7% | 26.7% | 3.2% | 1.2% |
交易金額 | 74.52 | 1155.77 | 541.06 | -912.48 | 0 | 0 |
交易股數 | 6 | 19 | 26 | -16 | 0 | 0 |
預期再平衡後淨值 | 6,324.19 | 4,517.28 | 2,710.37 | 3,613.82 | 813.11 | 90.35 |
實際再平衡後淨值 | 6,321.78 | 4,501.42 | 2,705.30 | 3,649.92 | 537.72 | 211.85 |
再平衡後比例 | 35.3% | 25.1% | 15.1% | 20.4% | 4.6% | 3.0% |
57.4% | 39.4% |
欄位說明
目前淨值
ETF目前的總值, 以美元計算。
投入金額
當月新投入的金額
標的
ETF的代碼,分股票及債券兩大類,另外現金是在帳戶裡可作投資的現金(包括少量期權所收的權利金,約佔帳戶總值的少於5%),而最右邊的AMD是另一家證券商開戶時送的1股, 當年值約1千2百元港幣(約US$153),後來跌到US$55元下,現在又升到US$205,波幅真的很大,不管價位多少都不打算賣,看十年後值多少。
設定比例
只是大概的設定,股債比例暫時設為6:4之比。
持有股數
帳戶現金持有的股數。
市價
利用Google finance功能顯示的當時股價。
總價值
將持有股數 x 市價得到的總和
目前佔比
各自的價值,佔目前淨值的百分比
交易金額
將目前佔比作再平衡,應增加或減少的金額,使比例回復到設定比例。
交易股數
將上述交易金額,根據市價,應買入或賣出的股數。
預期再平衡後淨值
以目前淨值加上當月投入金額,根據設定比例再平衡後的淨值。
實際再平衡後淨值
根據持有股數+ 交易股數(+或-)後,得出平衡後的股數,再乘以市值
再平衡後比例
完成再平衡後得到的比例。
今年一、二月做了分幾次做了再平衡,賣出己升了不少的TQQQ及METV,轉投入債券UBT及MTF,惟股票市場在這兩月中繼續上升,平衡對組合報酬率有損害,心理總覺得有點可惜,但這也是做資產配置必要遇到的情況,同時訓練自己嚴守紀律及心理素質的培訓。
目前股債比例為(METV+TQQQ)57.4:39.4(UBT+TMF) 接近6:4,看看下次出帖文時這兩者比例的變化。
這個證券帳戶年初至今回報6.83%, 同期S&P回報7.02%,兩者較接近。
72法則與115法則
我們習慣用72法則粗略計算,在不同的年回報率之下,大約需要多少年,令資產翻倍,就是72 除以回報率等於所需年期,假設在10%回報率之下,把配息再投入,72 / 10 =7.2年,即約7年多就可令資產翻倍。原來還有另一個不常用的115法則﹐可以簡計算翻三倍的年期,以115除以回報率,例如以115 / 10 = 11.5,那麼翻三倍就需11.5年。從中我們知道,翻倍需要7年多,再翻一倍不是要14年多,省了接近3年,這是複利的力量,也證明了盡早開始投資的好處。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