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你對風險有什麼看法?


最近閒時除了看blogger 的文章外,還有看youtuber 的影片,止凡兄的文章一直有追看,他近半年以拍YouTube 為主,自己偶然有留言,沒所謂誰的看法正確,只是大家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以下一篇有關風險的片,個人作了一點補充,借此分享給各位,貼上他的影片link, 是講廣東話,在他的YouTube 影片下面還有他以前寫過相關議題的文章,意思與影片差不多,聽不懂廣東話的朋友可看文字版。你對風險有何看法?也請留言分享。
以下是我的留言:
首先補充一點, 個人睇法, 輪(窩輪, WARRANT)係唔可以(是不可以)對沖風險的, 輪是發行商利用期權(OPTION)打包供散戶買賣的期權衍生產品(期權本身己是衍生工具),只能BUY (CALL 或PUT, 只有兩種), 不可以SELL(期權可以SELL PUT(SP) 賣出認沽期權->看好, SELL CALL (SC)賣出認購期權->看淡, 當然可以BUY PUT-<看淡及BUY CALL->看好, 共有四種方向)。作為發行商, 窩輪存在"食價"及沒有成交的風險, 發行商幾乎是穩不賠的, 試問作為佢(他)的客戶(或點心)怎可以用輪來對沖呢? 即使用OPTION做對沖, 據統計, 做LONG(即買PUT->對沖下跌風險或, 買CALL->看升)而贏錢的機率只有17%, 即83%的機率是輸錢的, 這裡不討論原因(可能要寫幾版)。
對於風險的睇(看)法, 股市有四分三時間是上升的,而90%人輸錢都是心理因素造成。首先我們必須承認, 買左(了)股,價一定會下跌, 直接D講(說白一點), 股災一定會在冇(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大家預期的股災都不會發生,預測的工作留給天文台做吧), 只是自己心態怎樣而己, 如隻股是打算長期持有(例如收息或資本增值, 當然不是指思捷或利豐), 股價跌是否應該買入才對呢?(股價跌, 派息不變, 息率上升, 即使一兩季減派息甚至不派息,往後還是會派)。人總以為可以買在最低位, 賣在最高位(貪婪, 傲漫), 但實際是相反(恐懼)。
波幅大是否等於風險大, 個人有保留, 好似你舉的$100升跌20%的例子, 只要做好資金配置(不一注獨贏), 分時分段分價買賣, 何來風險? 當然你借孖展(margin ), 買滿倉, 當價趺, 會被CALL LOAN 或幫你斬倉(出掉所持部位), 這就是風險。像777(香港特首林鄭女士)推出800萬樓做九成按揭 , 樓價趺一成就變負資產, 重演籌錢賣樓的日子, 晚晚瞓唔著(睡不著); 沙士時樓價跌七成(有錯請指正), 每月有工做,有錢供樓, 有屋住,晚晚瞓得著(睡得著), 何來風險?
性格決定人的命運, 而心態決定炒股的輸贏! 我們做運動是為了身體健康, 而非要攞奧運金牌, 同樣我們能在投資市場可以賺到夠生活就可以, 去計算投資回報, 能否跑贏大市或比誰人利害, 這有什麼意義? 為了這些虛榮而輸錢.
前述時常心驚胆跳担心股災, 做對沖, 選錯了工具(像用輪對沖)甚至對沖過龍(多於所必要), 如幾年前國泰以期貨(future)對沖燃油輸數以十億計, 員工無辜被裁, 最後還被踢出恒指成分股。對沖本身也是使你輸錢的原因之一。
風險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如果我由買這隻股己預左股(預估)價會下跌(不是倒閉),像股災, 這是無可避免的市場風險(或系統性風險), 我們處之泰然(反而是好的機會,像大家都期望沙士時的樓價大跌,但真的再有那机會,你敢去買嗎?); 而公司屬個體風險, 這就考你選股的能力(選中思捷或利豐就恭喜你); 最後行為風險完全關你自己事(上述的貪婪, 傲漫與恐懼), 當年李澤楷唔(不)賣騰訊, 佢依家(他現在)都有錢過佢老豆!(比他老爸還有錢)據說,最賺錢的股票是買了以後忘記了曾買這隻股,其間多年來的波幅又與你何干?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移民?走資?


目前社會運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平息,仍然相信香港是一塊福地,總有一天會度過難關。惟有信心是一件事, 現實又是另一回事,每次低潮都有很多人講移民, 最熱門的就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家園計劃, 也有人考慮台灣, 甚至泰國。我於更早的2015年已在想這個問題, 這與李嘉誠遷冊長和系至海外及出售中環中心及不停出售國內資產為觸發點。過往香港每次危機都製造李先生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眼光獨到無人能及, 當眾人恍然大悟,他已跑得很遠。 就像網上流傳笑話:李嘉誠,王健林,馬雲,劉強東一起賽跑,結果年輕人都敗了,李嘉誠勝利,記者去採訪李嘉誠,他哈哈大笑:這些年輕人,聽到槍響才開始跑。

我們當然不能與李先生相題並論, 但記住他不要的東西我們不要去買, 他做什麼, 我們做什麼。 例如自那年開始, 將當時還是高息的人民幣定期存款轉回港幣(當時美元兌人民幣約6.2, 人民幣定期存款約四厘至五厘); 那年也是我初次涉足美股,由零開始學習,當時還傻傻的到處問人, 美股一手(lot size, )多少股 (:美股買賣單位絶大多數是1)。港股也很少買賣, 至於今年重投港股的原因是稅務的關係(股息稅及遺產稅), 以前有說過, 這裡不贅。

至於移民問題, 也在想及看相關資訊,在此也分享個人看法。對上一次香港移民潮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很多人結束這裡的事業,賣掉房子,舉家移民美加澳洲等地,但外國的月亮是否比香港圓呢? 各人有不同的感受, 我並沒有參與其中, 不能評論, 但後來出現了回流這個詞, 說明了答案。記得當時有套處境電視劇的一句對白:老豆好開心咁大聲叫我過來, 佢話:”你睇, 有一個人行過呀!”(老爸很開心的叫我過來, 他說:”你看, 有一個走過呀!”)
今年暑假帶了家人去美國探親, 住了十天, 感受一下美帝的生活, 與想像中有點落差, 尤其操作多美股幾年, 看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資料, 以為一切都很完善, 都很先進。冬季寒冷天氣還沒有去體驗。

目前很火的馬來西亞第二家園計畫, Youtube有很多介紹, 也看了不少, 這些片都有個共同點, 就是開始的開場白就是:!你看,這房子多大, XXX呎呢, 還有泳池, 還有…..,然後介紹附近有什麼商場及設施,好像在賣樓盤廣告。而深入一點的介紹菜市場及醫療身體檢查比香港便宜, 如何完善….. 。但, 請停一停, 想一想, 這個第二家園計劃照字面的解釋, 你要有第一家園才會有第二家園”, 像上一代一樣, 結束香港的事業, 賣掉房子, “移民到馬國(為何不直接叫移民而叫第二家園呢?就像麥當勞堅持叫雪糕新地而不簡單只叫雪糕一樣, 自己想吧)是不是一切很美好呢? 這個計劃只是一個十年的居住權, 並不是入藉”, 過了十年再續(能不能續主導權政府手中);在那裡靠什麼生活? 這計劃只允許自己開公司, 請本地人,想打工, 門都沒有!小孩教育問題等, 他們長大身份屬什麼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當年新加坡為什麼會獨立?正確的說法是被馬來西亞在1965出去的, 套用現在的用語是被獨立。作為華人在那裡的地位,有沒有考慮過?

作為遊客, 幾年前去過一次, 真的很喜歡這個國家, 人都很友善非常有禮貌, 買東西很便宜, 作為退休偶爾小住, 是不錯的地方, 但要在此為家, 尤其小孩的未來,要慎思。
前兩天才到台中走了一趟, 為了參加同學聚會, 順便看一看當地環境, 以往在台北生活了七年, 很少到其他方體驗生活。相對於台北, 台中生活指數較低, 相對於南部高雄, 沒有污染問題, 多年前去高雄, 聽說飲用水是鹹的(海水滲入地下水), 不曉得最近有沒有改善?), 以一個家庭來說, 月入十萬台幣(HK$25,000)己不錯的生活, 一套房三十坪(約相當於一千呎, 1坪約等於32平方呎)柤金約二萬台幣(HK$5,000)

台灣是我較熟悉的地方, 即使明天就去住也沒問題, 我這年紀也沒有什麼新事業可言, 同樣想到小孩, 又有不同想法。相對於馬來西亞的法律上寫明馬來人優先, 比其他種族享有福利(世界上少有), 台灣相對公平, 但在職場上,私人機構特別是家族式企業, 對於外來人可不是視同仁(這是我以前的體驗, 希望今天可能有改變吧), 大家開會都在講台語. 你聽不懂就是異類。政治問題也是重要一環, 呼應前述李嘉誠出走大陸, 他掌握我們沒有掌握的資訊, 未來十年會有什麼事發生, 我們未能預測, 但於讀過歷史的了解, 當一個政權受到威脅時, 其中一種手段就是輸出戰爭, 無論是台海戰或是南海戰甚或中美戰, 直接或間接台灣都不能幸免。或許我太過杞人憂天, 希望不會發生。

互聯網是很偉大的發明, 今天(29/10/2019)是互聯網五十週年的紀念日, 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 也改變了我對移民的想法, 在資訊開放的國度(有網絡長城保護的除外), 天涯若比鄰, 很多想做的事, 想見的人, 想知的事, 都能安坐家中完成。交通的方便, 機票也便宜很多, 是否一定要實體的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重新開始呢?那未必

如果不考慮謀生的問題, 作為退休人仕, 在香港有層供滿的自住樓(當然有多一層就更好),將香港房子出租, 又到國外付低於香港的租金租房子,利用差價夠當時生活就行, 喜歡馬來西亞住一住. 或泰國, 或台灣, 或其他地方。

上面所講的都是作為的移民, 對於資產, 互聯網更進一步作出它的頁獻, 像一直使用的IB平台, 可以交易世上你能想得到的金融產品, 沒有國界之分, 只要買入非香港的資產, 已可以瞬間走資,將資產轉到國外。

近日在嘗新加坡的證交易, 由於初步對市場了解有限, 相信只會較保守的交易, 例如發展比香港較全面的Reit, 目前有超過40REITS, 涵蓋行業不限於商場, 還有酒店, 醫院等, 還有來自香港、美國、日本及澳洲的項目, 息率般在59厘之間, 而且沒有股息稅。如不想麻煩. 還可以買REITETF, 目前有三隻。而作為香港的競爭對手, 新加坡交易所也是不二之選, 息率也超過三厘多。對了新加坡證券交易一手是100, 而匯率比港幣約1 新加坡元兌5.7港幣, 幣值相對較穩定。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匯豐銀行跟進




不必看貿易戰也不必看反送中示威, 只看息率, 八月二十八日是近期最低收盤價, 分別有7.13%(港股)及7.21%股息率, 沒人能知還股價還會不會再跌, 總之有七厘回報就不怕買, 你買了嗎?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感想

香港目前的處境的確令人擔憂, 同樣不打算談誰對誰錯。 大家在其他群組例如WHATSAPP群組(不明白家裡小孩家長群組也收到分享的文章, 有被騷擾的感覺!), FB或BLOGGER"被"分享的訊息己夠多, 到了氾濫的地步。 以下有幾點觀察: 1.對於不同立場有排他性, 不會去聆聽對方, 總之我就是真理, 你是錯的。就像跟老婆吵架, 一定是老婆錯, 她也這麼想,如果承認自己錯, 對方是對的, 架就吵不起來吧。 2.以往有寫過的帖文有提過, 現在的資訊太多, 但人的智慧有限,看到信息或圖片可能還沒自己消化, 下一秒已share到所屬群組, 其他人收到也以同樣的模式轉發。我一再向家人強調, 不要把不經證實(例如明天是世界末日, 之類)的訊息轉發, 人家怎做是別人的事情, 不要唯恐天下不亂。 3.我們那一代之前的人,受老板薪水, 就老老實實努力工作, 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新生代喜歡"like", 每做完一件事, 需要老板的贊賞, 甚至沒有做錯事也要老板來"like"一番, 不然又會情緒低落, 辭職不干了。 4.由於一天到晚都拿著手機, 接收訊息, 與自已相對觀點, "like"一番, 然後轉發, 收到不同看法的, 留言否定其觀點, 又是轉發, 等待別人的回應。就這樣人的情緒受到影響起起落落, 甚至有人為此失去生命, 實在令人悲哀。
5.用手指著別人痛罵,同時有四隻手指是指著自己的。家裡的小祖宗發脾氣就常指著人罵,沒他辦法。
6.上帝創造人類,眼,耳,鼻都是一雙的,只有一張口,因不想人類太多嘴。 最後總結, 當有人跟你說1 + 1 = 3, 你只會憐憫他, 而不是為此而動氣,更不應跟他爭吵, 生氣會傷身, 不應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匯豐銀行 (0005.HK ) /(HSBC.NYSE)



創52週低位,還有再下趺的趨勢, 如作為長期收息工具, 相比於買債券, 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不過要首先克服看著股價下跌的心理不安。
以下為簡單的計算, 以過住每年穩定配息HKD3.995 或USD2.56, 模擬有年利率6%至8%之間, 股價要跌到那個價位。以彈性來講, 當然以美股HSBC較優, 可以一股股的買,相比港股一手要400股為單位, 買一次也要約HK$24,000元
有時將事情稍為換個角度看, 壞事可能會變好事!
註:HSBC是非美國公司, 故不必付30%股息稅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港股跌市中的恒基地產(012.HK)入市機會



今年開始打算利用美股的收益, 存入港股的帳戶, 等時機買入中華煤氣(0003.HK)及恒基地產, 作為長期持有。 目前己持有少量煤氣而且己收了十送一紅股及股息(3,300股), 七月分別再買1000股煤氣及1000股恒基(算是高位的$44.6)。自七月底開始港股進入調整,尤以地產股跌幅較大, 反而煤氣仍站在$17之上。
觀察以上兩隻股的歷史資料, 煤氣仍處於高位(個人以$15.5為中線, 之上為高, 之下為低), 反而恒基跌穿$40可以再買入。恒基於2013年開始像煤氣一樣將十送一恆常化, 而至2016年才有低於$40元的記錄, 附件EXCEL為自2016年至今恒基的原始股價(註:YAHOO財經的股價資料是因應十送一的元素, 經過調整的), 黃色部份是低於事$40元的, 只佔很少部份, 或下週可再入1000股, 以目前的價計, 純股息為4.1%厘, 再加上十送一, 己有14%回報, 而且隨著時間長, 送的紅股越多, 單位成本更低, 股息每年都有增長, 回報就更高。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中學派位看羊群心理

近日小女升中派位獲派首志願, 值得高興。三句不離本"行", 自然要涉及股票。我們選的首志願是區內人心目中排第二的, 如要入排第一的學校是沒有問題的(她的同學入排第一學校及排第二學校各佔一半, 佔90%以上獲派第一志願)。當時在填表是, 老婆大人有點微言, 為何不選排第一的學校? 現在得知結果後, 班上考第一的同學出乎意料的獲派排第二的中學, 老婆大人有另一番見解, 那位同學一定有特別原因這樣做 (我沒回應, 只淡然一笑), 覺得比排第一學校好。
言歸正傳,我有一位老朋友, 偶然會問我一些投資的意見, 那隻股值不值得買?有人介紹操作外匯,ok嗎? 美元向下走, 現在買黃金是時機嗎?......以往都會討論她提出的問題, 至於是否根據我的建議去做就不清楚。不過最近我會給予相同的答案:每種投資產品都可以賺錢, 視乎你的策略, 訂下了策略就是嚴守紀律, 持之以恒的去執行。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喜好,如果聽別人說, 今日買這個, 明天買那個, 長線來看, 虧錢的機會很大。我們只是做自己熟悉及有信心的。別人的成功經驗, 可能令你虧損策略。
人總是需要別人認同的, 自己買了一隻股, 總喜歡去問人買這隻股好不好?遇到認同的答案沾沾自喜; 相反的答案又試著合理他對方的質疑或嘗試說服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 使內心好過點。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打了個比喻,與大家分享: 你用15元買了一隻股票, 最近漲到150元, 人家說這股還會繼續漲, 於是你選擇繼續持有,但你不會打算用150元再加倉; 當股有一天跌回15元時, 你還是繼續持有, 不買也不賣。大家從中有何啟發?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系統∙傳承



去年以前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在網上去找個股, 作為投資標的, 分析其行業,公司前景等, 以專家自居,同樣自我感覺良好一番;找特定主題的ETF,選適合的標的來操作,以為可以做得比基金經理好。組合時好時壞, 如遇到業績財報或負面評級, 造成的大幅波動, 帳面的利潤也會泡湯,其至損失,結果還是白忙一場。
有關投資的書, 十多年來看了不少, 有技術分析也有基本分析, 每本都說得非常神奇, 照著去做就會賺錢。無可否認, 這些都是像習武之人學的基本功, 在不懂的人面前秀一秀花拳繡腿, 獲取掌聲是可以, 但心法沒有掌握, 遇到逆轉時, 像巴菲特說的, 只有在退潮時, 就知道誰在裸泳, 我就是其中的一員。坊間的書只教你怎麼買進, 而很少教你怎買出獲利, 甚至獲利後又該怎做?就像上一篇帖文所講的, 手上有很多隻股(或很多數量的多隻股), 只是像數學代數的很多個X, 可以等於任何數(由0至無限, 如持有期權(買方或賣方)更可以是負無限至正無限之間), 而股價就是這個變量, 只吹噓今年賺了多少, 漲了多個百分比, 製作圖表, 自我感覺良好, 那只是紙上富貴, 可能第二天就不見了。操作股票的目的是透過資產增值,改善生活, 進而在不必依靠工作而有穩定的收入, 也就是大家所知的財務自由,而不是去找一些股, 猜測何時會爆升,因為猜就一定有機會猜錯,要賠錢的, 處於這種不穩定的狀態, 難以持久。
今年開始檢討去年以前的缺失, 以選股、資產置及心理質素三方面的調整, 已改善了以往沒有紀律的交易所造成的問題, 進而承担後果-----虧損。但仍達不到既有穩定現金流入, 又做到資產增值, 還停留在”紙上富貴”及”帳面虧損” 的死胡同。
當自己想不通就要向別人學習武功的心法,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些台灣有關節目的YOUTUBE及相關書藉(香港人偏向速食,很少人會去做研究, 只會在電視或電台報股票號碼)。歸納有三個策略是個人認同的, 也跟最近的操作方式有點像, 就在此向各位分享:
樂活大叔施昇輝老師(不多介紹施老師背景, 自己GOOGLE一下), 推崇ETF, 他只買兩隻:0050 (台灣加權指數ETF)及0056(台灣高配息ETF)。 方法非常簡單, 看KD值(Stochastic, 香港稱隨機指數 STC), 大盤(台灣加權指數)跌至20附近就可以買, 80以上就可以賣, 一年幾做幾次。而平時有資金, 任何時候都可以買0056(4.6%股息), 高於銀行存款(我最近在香港存三個月定存3.8%己是最高的了)。不必管個怎樣漲跌, 58歲還去唸電影研究所,圓自己年青的夢, 享受人生。
陳重銘老師, 以存高息電子、金融、民生版塊選5%以上配息股,平時不太理會股價漲跌, 以股息收入, 再買回組合中的股票, 讓持有股份一直滾存, 當境氣不佳時就賣掉一些轉買入ETF 0056。而台灣有股息稅, 為了避免繳稅(沒有去研究怎麼算), 有時會在除息前買掉股票獲利, 等除完息, 低位再買回, 以賺價差代替領股息(不用繳稅)。他從小為孩子存股,多年前放200百萬(台幣, 下同)買股, 以滾存為孩子存股, 現在每個孩子每年有約有30萬股息,夠唸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 讓股票替他養小孩。
第三個是昨天(26/03/2019)才看到的,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 是零成本存股, 方法是:假設以$100元買入100股(即成本$10,000), 漲到$120時, 賣掉價值$10,000的股票, 取回現金, 為簡單計算, 100-80股=20股, 即這20股就是零成本, 等下趺再買回,或利用這$10,000買另一隻股, 重覆操作,選股也是以高配息股為標準。
以上三個策略有一共通點, 就是:
1.不會變壁紙(牆紙)的股票,即有盈利及基礎穩健股;
2.以高配息為主,普遍都有5%,有現金流貢獻,不怕套牢(坐艇或變大閘蟹),反而跌才要加碼(倉);
3.雖是存股,但也要在適時賣出,等低位再買。有別於每月定額供股(當然這方法也可行);
4.最後也是最重要,就是要有紀律,持之以恒,不是一天漲百分之十或以上的短暫興奮。
別人的方法只是做為參考用, 不能照樣操作, 更不能沒有紀律,訂下的原則不要隨便改,或一時這樣一時那樣。
回到自己身在香港,雖是操作美股有點經驗,但以長遠退休乃至小孩的未來,還是以港股為主,原因是稅的問題:
1.股息稅,對於非美國公民,買美國公司的股票,其股息稅要繳30%(非美國公司股票不課稅,例如英國石油BP,匯豐銀行HSBC);
2.遺產稅,以前提過,持有美國股票(不清楚,是否包括第1點的非美國公司),只有6萬5千美元的免稅額,餘下部分要課35%遺產稅。
這半年都在看香港股票這類型的股票,以地產、 銀行、REIT(房地產信託基金)及共用股為高息股, 一般在4%以下。指數ETF為2800.HK(息率3.18%), 而高息股ETF也有, 但交易量很小(買了賣不出去也是風險), 所以不做介紹。要達到上面所說的”既有穩定現金流入, 又得做到資產增值",去年(2018),買中華煤氣(003.HK),每年十股送一股,加約不到2%的股息(每年固定HK$0.35)。股價除息後還是一直往上升,其實隱含股息越過12%,根本不必自己去管拿股息再投資這部分,也不要在高位買出等低位買(去年在成本價15.28買一萬多股,升至16元附近賣掉大部分(現價18.3),只持几千股 ,這隻股的特性是買了就不該賣)因公司已為你代勞,只要低位時加倉就對。
另一隻也有十送一的股,就是中華煤氣的母公司,恒基地產(012.HK),而配息有3.6%(配息每年有增長中),本身持有煤氣41%股權,以十送一加上3.5%,一年有13.5%。目前沒有持倉,在等機會中,還在想如何建立系統,操作003及012,其實是有一些規律去做,改天再分享看法。
而作為高配息而又穩健的,非匯豐銀行(005.HK,或HSBC)的6%以上息率莫屬。以前有提過,香港有位醫生,平均每月從匯豐銀行領2百萬港元股息,每天只開診三小時看病人,只是打發時間罷了。對這位醫生來說,匯豐股價漲跌並不是他關心的問題,所以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港股匯豐(005.HK)一手400股,以今天(27/03/2019)收盤63.5算,約HK$25,000,每季配息(US$0.1元至0.21,全年配US$0.61),即一手每年收股息HK$1,903(US$0.61 x 400 x 7.8), 年息率約6.5%。NASDAQ上市的HSBC昨天收盤US$40.58 年配息US$2.55, 年息率6.28%。
可能還是上升的趨勢, 美股操作年初至今還是有不錯的回報, 不是帳面的紙上富貴, 是真實的變現獲利, 轉到另一個銀行帳戶做定存(避免自己耐不住), 等機會。每月有約十二萬台幣(HK$30,000)當薪水轉到銀行帳戶, 不去算投資回報率, 因為沒什麼意思。二十多年前在台工作時, 我的主管講過, 靠收息或租金, 有十萬收入他不想工作(以當時的利率算約要一千萬才能做到), 當時很不以為然, 如早點開竅就不會走那麼多彎路, 所以有點十萬台幣的情意結, 分別還是要花心思去操作, 希望存到足夠高息股, 像那位醫生一樣收股息生活。 可能自己未必能達成, 相信我的小孩可以做到, 故上個月幫他們分別開了一個股票戶口, 把長輩給的紅包, 還有政府派的錢(去年2,000元, 今年有2,500)存到夠買一手(1000股)煤氣, 就去買, 每年希望可以各買到一手, 如不夠數幫他們填足, 連續十年, 存到一萬股(成本約16萬), 後放著不管, 以十送一計算, 約五年就有一倍, 三十年後, 以每股中位數16元計算. 超過一百七十萬元港幣,遠超過現時保險公司付十萬美元(78萬港元)以6%回報的計劃。
非常清楚這種回報不會持續, 只要保持有現金收入, 倉位保持適當, 為下跌作準備。正如前面講過, 持倉只限於十隻股加部份ETF, 操作策略是, 像隊足球隊一樣, 有固定的班底(觀察股票), 有正選(固定出場球員數目,代表持倉股數目)及後備(觀察股),採取汰強留弱, 強者:即在保力加通道頂的股(像現在的NVDA), 分段賣出己上升一段時間的股,及分段買入弱者:處於保力加通道底的股(像現在的BA)。這裡所指的不管是強或弱者, 都是在觀察名單的強勢股, 或雖不在名單, 但有長期盈及歷史, 受短期因素而急跌(例如近期的KHC, BA), 在名單中輪流換班, 升多了, 先分段出場休息, 又正在休息的股,適當時候分段進場。賣出的股繼續上升不要可惜, 總有機會下來;低位買進繼續跌也不必沮喪, 只要不選錯股, 總有漲回來的時候(像SQ由100元以上跌了50%到50元附近還會漲回來(雖沒有回到100高位, 但本人實際操作, 持續在低位買入,已倒賺回來, 而且己變現獲利)。
美股收益作為港股的本錢, 買入後讓其自動滾動再生股。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迷信數字不如相信自已


最近看了一本由劍橋韓國經濟系教授張夏準的新書(2018年9月出版)《拼經濟-一本國民指南》,吸引我從台灣網上訂購這本書是封面那句話:經濟學95%是常識。經濟並不是什麼艱辛的數學模型所研究的結果,作者列出經濟學的九大門派的理論,互有相同及抵觸;最常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計算,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家庭主婦對經濟的貢獻沒有考慮到;跨國公司內部在不同國家間的交易,例如豐田馬來西亞廠賣給美國廠的價格, 由日本總公司說了算;科技的使用的因素也難以量化, 如在落後國家需要大量人手的工序, 在美國可能全部交給機械;而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s)的價值, 與經濟活動沒有太大的關係, 如一幅名畫的價值。 作者提出社會主義在非常時期有造假的數據,例如斯太林(史達林)及毛澤東推行大躍進時期。近日有人質疑強國多年來的GDP造假, 其實那重要嗎? 事實並不重要。作者在其中一章開頭,引用一則黑色幽默:1930年的蘇聯審計局請人面試,題目是2+2=?,有人答3,4,5,都沒有被錄取,而答3那個更被抓去勞改(共黨用語,意思是勞動改造),而答:你想要什麼的答案應徵者被錄取。
回想當年學經濟這門課時,我的老師汪教是做數理經濟的,上課都計很多數去證明一些理論,內容現都忘記了,只對一句話特別深刻,他說:人家都說經濟學都基於假設,那麼不如我們假設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以前公司的上司是一位德國商學院的教授, 他跟我講了一個他的親身經驗, 就是有一次做presentation時, 不小心把一個數學模型的數據搞錯了, 但與會者對他的研究還十分讚賞, 事後有位老教授發現了錯誤, 跟他講:You gave us a good lesson。
在美股投資也有相似的道理,一隻股的漲跌,總有千萬個理由。基本分析用財務報表,用當期損益、現金流,毛利率,銷售增長等,看倌各取所需,找合適其看法的數據去自我發揮。偏偏這些經過核數(審計)師核實的報表在某個程度上受到公司的旨意所影響,例如採用的會計準則(如折舊方法)及入帳期間所影響。有位做會計的朋友跟我說,公司有沒有錢賺,其實老板早已心中有數,不必等財務報表。幾年前剛涉足美股時,看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人在公司賣場門口,長期觀察進貨的情況,估算其營業狀況,在財報前買入,賺錢。當時是相信的,今日就十分懷疑其因果關係,是否必然,進貨量多,公司一定大賺嗎?甚至懷疑是否真的有人這樣做,還是作者心裡在想就當做了。就當公司有十分亮麗的業績,市場的反應也是難以預測的,市場要股價跌總有它的理由,例如收益低於市場預期(一直想不通,做為局外人,怎會比公司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還有大行的評級,跟過農曆年時,算命的老師當年的運程書大賣,但看了有何意義?)所以財報後股價大跌10%甚至20巴仙是常見的事。銷售不錯,但市場又預期成長率減緩,又與同業比,落後於別人........。相反,績效很差的公司,財報後反而大漲,市場的理由是虧損比預期少,最壞的時期已過.......等等。
在選股時,用財務比率,如PE(股價與每股盈利比),PE (市帳比率,股價與資產淨值比),衡量那一隻股更有有潛力或更便宜。那麼是不是A股的PE及PB比B股低,A股就比B股值得投資,A股可以為你賺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專家門又會解釋因為B股是行業龍頭,所以值得更高的PE與PB。用財務比率的原意是以客觀的數據去作為判斷準則,但又加入其他主觀因素,套用動物農莊(Aminal Farm)裡的名句:”所有動物享有公平,但有些動物比其他的更公平!”標準與龍門隨時可以改及搬動。不同行業會用不同指標去衡量,如保險/金融公司用市帳率(PB),股價都是資產值的几倍,但香港的地產公司的PB是低於1,也就是說折讓,那麼以價值投資來說,拿八毛錢的股價,可以買到一元的公司,划不划算?理論是對,但除非公司有人有興趣要收購這家公司,否則那只是一些數字。

與其花時間與精神去研究這家公司前景如何? 本期財報又怎樣? 又怕買到地雷股等, 像多次提到, 不如買ETF簡單。大家尊崇的股神巴菲特, 也表示以長線的回報來說,他輸給他老婆, 因為她長期只買一隻SPY的ETF。
任何時候都有人預測,股災來臨,或分析某一隻股會有大災難。像前面帖文所說,分析師沒有用真金白銀去持有那隻股,判斷錯了沒任何後果,用可以吸引網友眼球的字眼做標題,點擊率高自我感覺良好一番。當時有股票時, 總希望股價往上,而沒有的當然希望股價向下, 這是人之常情。 在沒有選錯股的前題下, 股價上下波幅是正常的, 如果手上持有A,B,C,D,E…….那麼多股票, 有空算一下A股今天賺了多少, 為組合貢獻多少個比百比的盈利, 自我陶醉, 當下跌時又心裡不爽。心深一層, 組合漲跌對你生活有什麼即時影響呢(當然如因此睡不著, 不止影響生活, 還影響工作及健康)? 因為那一是一堆數字(或圖表), 持有的股票數量, 只是像中學生數學課學的代數, X可以等於0, 也可以等於無限大, 當市場逆轉時, 100元跌至80元,你的資產被”蒸發”了 20%, 但你明天吃飯會因此而少買20%的食物嗎? 所以明白股票有漲有跌(昨天(11/3/2019)BA因埃塞俄比亞(衣索比亞)空難,一開盤大跌約10%,這還要考慮該不該買不買入嗎?),漲多了, 就獲利, 跌多了, 就可以買, 只要熟悉這些股的節奏, 你就是專家, 是用真金白銀去操作的交易者,而不是像算命的老師, 講了不必有後果。前年底至去年初(2017至2018),帳面組合有非常好的利潤(足夠可以以現金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但仍相信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可以賺更多(貪婪),結果2月初的大跌,不止利潤全泡湯,更有很大的虧損(當然其中有很多原因,選3x 的ETF,跟別人做單...,現在一定不會再發生)
.。我們買股都是為了賺錢,再利用錢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與只對著一堆數字,而與自己生活亳無相關。大家都知道,持有現金長期只會貶值,以前也有提過,如沒有利息,
持有現金,過三十年後,當年的一百元只值十元(90%的購買力被通漲蠶食了),所以買樓收租是既能有現金流,支付日常開支,又能資本增值。而買有增長股票同時有穩配息(現金流)的股票,跟買樓收租有同樣效果。只要有穩定收益,投資標的的價值升跌,並不重要,最近報上看到有位醫生,持有匯豐(005.HK)股票,平均每月收的股息有兩百萬港元,所以每天只開診三小時看病人。像他的例子,匯豐股價昰80還是現在的65,他根本不關心。
每月能從美股的操作能有一定金額的利潤提取,放到另一個銀行帳戶做定存(每月才不到100元港幣的利息),等時机(今年六月後)買中華煤氣(003.HK)及其母公司恒基地產(012.HK),由去年至今還在分析其股價在一年的變化規律,也就是一直講的節奏,再分享。
在投資的世界裡,”多勞多得”這句話並不成立,不做而有現金收入才是正道。借用電影對白作結尾,你要轟轟烈烈的輸錢還是,悶悶的發財?

今年回報首次超越大盤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