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投資界的華山論劍

 






投資市場各門各派,像華山論劍,各領風騷。正如以前的文章說過,投資理論並非如自然科學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在特定條件及環境下,就可計算出相同的結果,所以太空人可坐火箭升空及返回,絲毫不差。而投資普遍的現像是,在事情發生後,將結果(無論成功或失敗)來分析,看著倒後鏡(後視鏡)各自發揮作者的想像力,解釋某某大師如何料事如神,因此而獲得取額回報; 或者犯了什麼錯誤,造成損失等。就像數年前,大家稱木頭姐(Catherine wood) 為契媽 (乾媽),很多文章把她與股神巴菲特比較,認為價值投資已死,轉跟契媽。正如巴菲特名言:"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股神拍檔芒格自2021年開始買入阿里巴巴(當時股價$200以上),很多人附會他如何眼光獨到,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無懼股價下跌。後來股價腰斬再腰斬(最低$58),雖近日從低位上升,但仍錄得嚴重虧損,芒格可謂含恨而終。


然而,市場交易是社會行為,受到例如羊群效應、噪音、情緒及社會認同等心理因素左右,所以市場走勢受市場參與者預期心理影響,眾人預期上升,則更多人投入市場買入,以期望未來的回報,使市場不斷上升,吸引再多人加入,又再升。 相反預期下跌,則持貨者為避免更大的損失,持續賣出,沒有貨者加入沽空行列,市場更加恐慌,跌得更急。這些趨勢的走向又似乎可以支持"市場是可以預測"的論點,那麼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等待"預測"結果實現的快感,正如到賭場下注後等待贏錢那樣,還是想長期的本增值?  

今年港股自低位上升了不少,網上又再出現自稱什麼SIR的所謂投資大師開班教人投資,還用了AI技術,侃侃而談,吹噓自己準確預測市場或某隻股大升數倍等等,見到這些"大師"口沬橫飛,不禁產生疑問,他們這樣利害,自己操作自己經可以發大財,何必那麼辛苦開班?就算真的如其所言,可以找到短期內大升數倍的股票,既然肯定會大升,把所有資金投入這隻股票,來回數次就可以收山(退休)了。


多年來看了不同門派的投資哲學的書,也曾經著迷於這些論述,模仿他們的做法,這門學一學,那派又一試一試,結果每學一樣都繳了昂貴的學費。近幾年返璞歸真,找到自己的投資哲學,從而採取相應的策略,選擇合適的工具,用簡單的方法,反而感覺踏實,大概可以計算出花多少時間,能累積有期望的資產。
不同門派的投資哲學、策略、風格與方法等,部份更是顯著的差異,並且各自擁有大量的支持者和成功的案例,各自視為金科玉律,就以巴菲特及市場先生為代表,只以方便說明。


一、投資哲學

市場無效論

巴菲特認為市場並不是總是有效的,存在許多錯價的機會。這些錯價意味著投資者可以通過識別和利用這些機會來獲取超額回報。他的觀點依賴於統計學中的均值回歸,即價格最終會回歸其合理價值。

市場有效論

市場先生則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所有可用的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價中,因此不可能持續地通過選擇個股來獲得超額回報。

 

二、投資策略

集中投資

巴菲特主張集中投資,他的「賭註」和「點石成金」理念強調將資金集中投入於他高度信任的資產,以期獲得高額回報。


分散投資

市場先生提倡分散投資,認為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避免單一資產的波動對整體投資組合的重大影響。

 

三、資金管理

巴菲特有時會在特定時機大舉進場,他認為一旦找到好的機會,就應該全力以赴。


市場先生建議分期買入,通過定期投資來平滑市場波動的影響,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在市場高點投入過多資金。

 

四、投資風格

長期持有

巴菲特強調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不為短期波動所動。他的投資風格如同運動的目的在於長期健康,而非追求短期的奧運金牌。


止損

市場先生更重視風險管理,當資產價格達到一定的損失幅度時及時止損,這樣可以有效控制風險。

五、現金管理

巴菲特經常持有大量現金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並抓住突如其來的投資機會。


市場先生可能更傾向於將資金全部投入市場,以期最大化收益。

 

六、投資心理
不要恐懼錯過機會

巴菲特警告投資者不要因為恐懼錯過機會而盲目投資(即所謂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他強調投資應該基於理智和深入分析,而不是情緒化的決策。
資產配置

市場先生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通過合理資產配置,在不同市場環境中都能獲得穩定回報。

七、風險承受能力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包含了對大幅損失的心理準備,認為投資者應該有損失超過50%的準備。


市場先生認為投資者應該根據當前的市場狀況和公司的基本面來評估股票的價值,並基於這些因素決定是否繼續持有或出售股票。過度關注沉沒成本可能會導致投資者陷入情緒驅動的決策,而不是基於理性和市場現實的判斷。

 

八、市場預測

巴菲特不僅不喜歡自己去預測市場,也無法忍受那些擅長預測的人,尤其是在市場趨勢出現之後發表馬後炮觀點的合夥人。


市場先生認同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應該集中於長期策略。

 

九、財商重要性

巴菲特認為,即使中大獎,沒有理財能力的人最終也有可能破產。他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財能力決定了最終的財富狀況。


市場先生同樣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性的財務決策是成功投資的關鍵,並且財商決定了投資者能否在市場中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

 

總結

巴菲特的市場無效論和市場先生的市場有效論在投資哲學、策略和風險管理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巴菲特強調識別市場錯價、集中投資和長期持有,並保持大量現金以應對不確定性。他警告不要因為恐懼錯過機會而盲目投資,並建議對大幅損失做好心理準備。巴菲特懷疑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強調財商決定一切。

與此相反,市場先生則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主張分散投資、分期買入和止損策略。他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提醒投資者不要被沉沒成本所困擾,並認為市場不可預測,應集中於長期策略。市場先生也強調財商的重要性,認為理性的財務決策是成功的關鍵。

這兩種投資理論各有其優勢和適用範圍,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市場觀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無論選擇哪一派,理性的分析和良好的財商都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5.59%(截至21/06/2024),同期S&P回報14.57%,繼續跑輸大盤。

今年一月及四月各做了一次資產配置,以後會固定在每年的四月及九月做資產配置,即約半年做一次,原因是傳統每年5月及10月市場大跌的機會較大,只是個人喜好(原則上任何一天都可以,例如你的生日),作為有紀律操作的依據。S&P年初至今一直升,只有四月份下跌,剛好在相對低位賣出持美股部份的基金及ETF, 轉入現金及債券,而債券在市場於去年開始預期今年減息數次,到甚至有人預測今年有機會再次加息,使債價再次急跌,使持有資產總值輸大盤接近⅔ 。所以又應驗了市"場是不可預測"的投資哲學。

 

組合中各頪資產最新情況

1.強積金(MPF)帳戶(佔總資產約42%),股票及現金各佔約50%;


2.美股帳戶(佔總資產約11%),今年主力買入的帳戶。雖美股持續創高,仍然每月有紀律的持續買入TQQQMETV,而債券TMF則是跌了不少,值得與股票ETF一樣每月買入,近月漲了7%,還有年配息約4%(債券ETF不用30%扣稅,實務上配息時先扣稅,每年三月份退稅),另外有少量(佔這個帳戶的1.98%)持有UGL(兩倍黃金ETF),年初至今升了不少(20%以上),近月在高位徘徊,暫時先觀察,如機會跌回年初的低位再考慮應否再買入,持有黃金是沒有息派的,所以不同於其他類別資產,不漲不跌,只要持有就有息收。這個美股帳戶股債比率是52%:42%,其餘的6%是現金及黃金。只計算這個帳戶的年初至今的回報率是10.07%,與S&P14.57%相差較接近;


3.共同基金還繼續每月少量買入(佔總資產約42%),這部份不是今年投資的重心,確實管理費會嚴重影響回報,聲稱每月有7%派息的基金,大部份息(80%)來自本金,幾年累計來只有約7%回報,年化報酬率只有約2%,比定期存款還要低,與預期的年化報酬7%相差甚遠。簡單來說,以為根據72法則估算約10年左右時間(72除以7約等於10),資產可以翻一倍,以目前年化報酬率約2%計算,要靠這隻單一基金達成目標,真是天方夜譚。有些事情聽人家說的不準(可能說的人自己也沒有做過),要自己實踐過才行。此類資產仍然持有一兩年時間,看看表現如何再作決定。

4.還有少量現金(佔總資產少於0.7%)


香港股票持股

曾經提過,持有的港股帳面上嚴重虧損,原本的設想,從港股賺到的利潤,拿去投資美股,開始一兩年總算順利,但近兩年港股整體下跌,所以已斷了投資美股的資金鏈,只有依靠每月薪資收入來支付,幸運的是,美股資產己累積了不少,故資產的增值大部份來自美股整體市場的上升,比每月投入的現金還要多一兩倍。

持有虧損的港股,不再投入新資金,以配息再投資股票,希望等數年可以升回來,賣掉持股永遠不沾港股(數年前曾講過,但又犯﹐上天要給我懲罰了,哈哈!)。持有三隻個股及二隻ETF,前兩個月趁港股上升,其中一隻已不用虧損,果斷分批賣出,還不錯, 取回現金。目前在處理另一隻持股,惟港股最近又下跌,又要再等一等。


   ETF組合資產組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投資界的華山論劍

  投資市場各門各派,像華山論劍,各領風騷。正如以前的文章說過,投資理論並非如自然科學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在特定條件及環境下,就可計算出相同的結果,所以太空人可坐火箭升空及返回,絲毫不差。而投資普遍的現像是,在事情發生後,將結果 ( 無論成功或失敗 ) 來分析,看著倒後鏡 ( 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