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根據市場的特性定投資工具及策略

 經過約五年(2015-2020)的美股操作, 二年前放棄美股,轉戰港股。主要原因是美股波幅較大,尤其是2020年中, 因冠狀病毒疫情引起的股災, 連續幾天一開盤的急速下跌, 觸發溶斷機制而暫時停市,持有重倉, 心情同樣的沉重;加上長時間深夜晚看盤, 身體承受不了;另外投資美股的稅務問題(遺產稅及股息稅),作為長期投資甚至是退休的資產(能產生現金流的投資標的), 稅務問題顯得十分重要。嚴峻的疫情使人感到人生無常,萬一有任何不測, 家人是不會處理複雜的事情(期權持倉, 稅務及提款)。 重返港股, 並不是對港股的看法改觀,只是策略上及心態上作出調整, 因為港股只有波幅, 沒有升幅十多年(2007年10月)前升穿三萬點(31,9585), 後持續下跌約10年後的2018年1月才創新高33,484, 隨後下跌, 至去年(2021年2月)再上三萬以上(31,183), 無而為繼又再跌 去年中至未來可見的中短期內, 涉及的政策/政治風險, 不指望會好的遠景 而美股長期是向上升的看法始終不變。

大家清楚, 股票市場長期買向上, 但大部份人都輸錢, 輸錢的原因90%是輸給自己(心理因素)交易中的恐懼有多種形式:害怕失敗、害怕錯過(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或害怕犯錯。如何克服交易中對損失的恐懼,主要是通過小額交易、機械交易、對市場一無所知。交易是關於良好的決策,你犯行為錯誤的可能性越小,你的表現就越好。脫離金錢和自動交易,減少了下意識決定的機會。炒股二十多年,一直不屑於買基金, 甚至鄙視(質疑為何要付昂貴認購費及管理費,年回報只有最多十個百分比,自己有一身好本領, 自己操作一定比它好),但幾過實踐證明, 每年持續有10%回報, 根據72法則, 每七年左右(72/10=7.2年)就可翻倍,而且越早開始回報越可觀。

基於以上的原因, 我選了主要投資美股的基金(因基金沒有稅務/遺產稅問題,而且簡單易懂),作為累積資產(能產生現金流)的工具,每月派息, 以現價算, 年回報有7.8%,不論升跌都持續買入, 不贖回。基金每月派$0.06, 再買入基金(reinvestment),  降低平均成本價(選用的銀行每次最低可買HK$500, 手續費1.75%)如當月15號前買入,都有享有派息, 也是當月即降低了手續費0.6%, 即只付1.15%小數怕長計。 而作為投入基金的資金來源, 除了每月定期由薪金提出外, 大部份來自港股的收益(股票/期權)。由於港股的特性(有波幅, 無升幅), 只集中操作十几隻股票(以國企或國家資本為主(不會被共同富裕)或港股上市ETF), 熟悉其走勢, 低位在那裡, 可以買入股票, 或利用期權SHOUT PUT(SP沽出認沽期權, 收期權金) ; 高位在何處,不貪心. 沽出股票獲利或SHORT CALL(SC沽出認講期權, 收期權金)。買入後如股票下跌, 繼續持股等回升, 每年還有3%至7%股息 每月有持續現金流(年中派息一兩次及期權金, 加股票獲利)是投資的目標,也是上一篇由儲水池到大海所說的水桶。去年港股跌市, 都有不錯的回報(以實現利潤, 入口袋算)。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最近頗有心得,無論升或跌, 都可在可控制風險範圍內,獲得不錯現金流。  

作為儲水池的基金(港元計價)在今年一月底最低跌至8.96(28JAN, 21),  去年最高10.20 (08,NOV,22), 都有買入, 只是買入多少的分別(高位買少, 低位買比高位多, 甚至是倍數), 由於最近美股下跌, 至今基金組合錄得約5%的虧損,惟並沒有担心, 反而趁低積極買入更多單位

下週繼續分享去年至今的操作(包括基金, 股票, 期權, MPF及為小孩管理的投資),及為自己定下可實現的小目標, 從而實現最終的目標。建立系統,自動產生現金流, 由小桶至水池再到大海 。

借用芒格的話作結尾:

通過努力不愚蠢,而不是努力變得非常聰明。而獲得了多少長期優勢。

避免最嚴重的錯誤會讓你走得很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首次做資產配置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3.04 %(截至06/03/2024),同期S&P回報7.02%,與大市有距離,由於組合中包括有較大比率的債券資產,以長債ETF TLT 為例,至今錄得-2.88%回報,今年才剛開始,希望在餘下的時間追近S&P,這是一個學習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