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首次做資產配置

 





資產表現

投資組合今年至今回報3.04%(截至06/03/2024),同期S&P回報7.02%,與大市有距離,由於組合中包括有較大比率的債券資產,以長債ETF TLT 為例,至今錄得-2.88%回報,今年才剛開始,希望在餘下的時間追近S&P,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或有錯誤,可適時作檢討,這樣才能跑得更遠。


資產配置


去年(2023年)大部時間閱讀有關資產配置的書籍,基本了解其操作原理。其實十分簡單,就是設定投資組合資產的百分比,定期對組合作再平衡,賣出超過預設百分比部份的資產,買入低於預設百分比的資產,使組合回復到預設的百分比。這裡涉及三個問題:1.組合中包括哪些資產? 2.這些資產各自佔組合多少個百份比? 3. 需要多久做一次資產配置? 


現在還是學習階段,未能準確回答以上問題,因每人的情況不同,不會有標準答案,所以先把手上持有的資產逐一列出,然後計算目前所佔組合的百分比,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的找出合適自己的答案,從而製訂長遠的策略,以後只需機械式的執行即可。


以帳戶分類,共有三類,第一類是退休金帳戶(香港MPF)兩個, 一個保留帳戶(沒有供款),另一個是供款帳戶,由僱主及自己各付薪金的5%,即共10%作為每月投入。主要投資北美市場及均衡每月配息基金,及貨幣基金(即現金),其中北美基金佔1/2, 其餘1/2為配息及貨幣基金。第一類的退休MPF帳戶佔總資產值超過40%。


第二類是共同基金帳戶,由2021年1月開始每月買入,一直至今仍繼續,投資三種基金:第1種.均衡每月配息基金,收息後再投入買基金單位,佔共同基金帳戶80%,其餘的有每月配息的環球債券基金及人工智能基金和持有現金。第二類的帳戶佔總資產約45%。


第三類是美股ETF,由2021年12月開始,每月定期投入2千元港元等值的美元到美股證券帳戶,設定每月最後一天,當每月供款買入元宇宙ETF (METV),由2022年至2023年中旬都錄得帳面虧損。至到2023年6月才變為有帳面盈利。今年一月賣出持倉1/3,持現金保留在帳戶。

於2023初門開始研究槓桿ETF TQQQ (三倍納指),坊間對槓桿ETF大部份都有負面的看法(以前的文章有講過不贅),經過實際演練,認為可以值得一試。故在2023年中開始定期買入同様2千港元等值的TQQQ,後來在年底再加大投入(減少共同基金配息的投入挪到TQQQ),由開始買入至去年底均有不錯的盈利。在今年一月沽出一半獲利,保留現金,再逐步買入債券ETF及月初供款再買入METV及本身TQQQ,無論股價升或跌都堅持定期買入。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何剛賣掉,不久又買回,像現身處升市,是低位賣出,再以高位買回,輸了價位又多付兩次手續費,有點多此一舉。但這是對自己守紀律的一個訓練,升得多的資產應賣掉,買入下跌的資產,恢復預設的百分比; 而每月定期定額買入固定資產也是必須要做的。這兩點必須要嚴守紀律。

另外,有關TQQQ與沒有槓桿的QQQ比較,必須要知的事實是,QQQ經過2021高位$405.3後,持續大幅下跌後, 在2023年逐步上升,現時已再創新高$446,升了9.3%;但同一時段,TQQQ在2021年高位$91.68,但至今最高位只有$63.13,比當年高位還差31.14%,這也證明了損耗對槓桿ETF股價的影響,這點必須要清楚。


預計今年中開始減息,利率下降,則債券價格上升。今年初開始買入債券ETF UBT (兩倍20年美國庫債券),後來比較三倍的ETF TMF,覺得無論在ETF的市值及成交量等方面,三倍的比兩倍優勝(當然風險也相對高)。在之前也閱讀債券相關的書藉及影片,了解到債券除了利率的變化,對不同年期債券(短、中、長)價格的變化有相應的敏感度,簡單來說,年期越長越敏感(即20年期以上的 TLT比少於1年期的SHV高),由長至短的美國國庫債券ETF的排列依次為TLT(20年以上), IEF(7-10年), SHY(1-3年), SHV(短期)(另外均衡的債券ETF有BND, 除了持有國債外,還有企業債,包含不年期)也就是說TLT的波動比SHV高很多。以量化個指標,稱為存續期間(Duration),是指持有債券的平均回本時間,以現金流的現值加權計算,可用來衡量債券價格對利率的敏感度,如果市場利率變動1%,債券價格會變動多少個百分比。整理資料如下:


ETF     描述                            殖利率        存續期間    標 準 差 

TLT      20+年美國公債            3.59%          16.81          5.47% 

UBT     2倍20+年美國公債       3.82%          17.58        30.32%

TMF    3倍20+年美國公債        3.20%          17.20        45.57%

IEF      7-10年美國公債            3.04%            7.33          8.04%

SHY    1-3年期美國公債           3.21%           1.89           2.52%           

SHV    短期美國公債                4.97%            0.28           0.21%    

BND    總體債券市場                3.23%            6.30           6.22%


由此可見所謂的「殖利率倒掛」的現象,即超短期(一年內到期)的SHV殖利率比所有長期的債券殖利率為高(這裡不打算討論經濟理論,網上有很多資訊可查)。而標準差是統計指標,衡量該標的偏離平均值的幅度,數值越大,波幅越大(我習慣使用技術指標,保力加通道,就來自這概念,中線是平均值,通道上下邉就是標準差)。在做資產配置時,根據歷史數據,模擬組合資產所佔百分比例的變化,對標準差的影響。理論上,在追求報酬率最大化的同時,標準差越低越好(簡單來說即波幅低),在相同平均報酬率之下,波幅越低,年化報面酬率(也稱覆合成長率)越高。

第三類證券ETF帳戶佔總資產約10%,今年主力投資這個帳戶,透過每月投入新資金及資本增值,使這個帳戶佔總資產的比率上升。


MPF及共同共基金即第一、二類帳戶每月固定供款,沒有太多的組合整,就以第三類的ETF證券戶作為資產配置的實習,與大家分享學習的過程。


以下為目前證券ETF帳戶的資產分佈,每月底發薪後,存入資金到這個的帳戶,金額多少,視當月的收支情況而定,以每月1千美為參考值,有時多有時少。


以下表格利用Google finance擷取市場價格,計算組合資產的比例,與設定比例比較,為資產配置的再平衡,建議買入或買出,使組合回復到設定的比例。



目前淨值

17,069.12




投資金額(美金)

1,000.00


股票

債券

再平衡實際金額

858.87

標的

METV

TQQQ

UBT

TMF

現金

AMD

設定比例

35%

25%

15%

20%

4.5%

0.5%

持有股數

503

55

104

80

1

1.00

市價

12.42

60.83

20.81

57.03

537.72

211.85

總價值

6,247.26

3,345.65

2,164.24

4,562.40

537.72

211.85

目前占比

36.6%

19.6%

12.7%

26.7%

3.2%

1.2%

交易金額

74.52

1155.77

541.06

-912.48

0

0

交易股數

6

19

26

-16

0

0

預期再平衡後淨值

6,324.19

4,517.28

2,710.37

3,613.82

813.11

90.35

實際再平衡後淨值

6,321.78

4,501.42

2,705.30

3,649.92

537.72

211.85

再平衡後比例

35.3%

25.1%

15.1%

20.4%

4.6%

3.0%


57.4%

39.4%





欄位說明


目前淨值

ETF目前的總值, 以美元計算。

投入金額

當月新投入的金額

標的

ETF的代碼,分股票及債券兩大類,另外現金是在帳戶裡可作投資的現金(包括少量期權所收的權利金,約佔帳戶總值的少於5%),而最右邊的AMD是另一家證券商開戶時送的1股, 當年值約1千2百元港幣(約US$153),後來跌到US$55元下,現在又升到US$205,波幅真的很大,不管價位多少都不打算賣,看十年後值多少。

設定比例

只是大概的設定,股債比例暫時設為6:4之比。

持有股數

帳戶現金持有的股數。

市價

利用Google finance功能顯示的當時股價。

總價值

將持有股數 x 市價得到的總和

目前佔比

各自的價值,佔目前淨值的百分比

交易金額

將目前佔比作再平衡,應增加或減少的金額,使比例回復到設定比例。

交易股數

將上述交易金額,根據市價,應買入或賣出的股數。

預期再平衡後淨值

以目前淨值加上當月投入金額,根據設定比例再平衡後的淨值。

實際再平衡後淨值

根據持有股數+ 交易股數(+或-)後,得出平衡後的股數,再乘以市值

再平衡後比例

完成再平衡後得到的比例。


今年一、二月做了分幾次做了再平衡,賣出己升了不少的TQQQ及METV,轉投入債券UBT及MTF,惟股票市場在這兩月中繼續上升,平衡對組合報酬率有損害,心理總覺得有點可惜,但這也是做資產配置必要遇到的情況,同時訓練自己嚴守紀律及心理素質的培訓。


目前股債比例為(METV+TQQQ)57.4:39.4(UBT+TMF) 接近6:4,看看下次出帖文時這兩者比例的變化。


這個證券帳戶年初至今回報6.83%, 同期S&P回報7.02%,兩者較接近。


72法則與115法則


我們習慣用72法則粗略計算,在不同的年回報率之下,大約需要多少年,令資產翻倍,就是72 除以回報率等於所需年期,假設在10%回報率之下,把配息再投入,72 / 10 =7.2年,即約7年多就可令資產翻倍。原來還有另一個不常用的115法則﹐可以簡計算翻三倍的年期,以115除以回報率,例如以115 / 10 = 11.5,那麼翻三倍就需11.5年。從中我們知道,翻倍需要7年多,再翻一倍不是要14年多,省了接近3年,這是複利的力量,也證明了盡早開始投資的好處。

今年回報首次超越大盤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