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信念 信心

市場稱為領展(HK.0823)世紀供股,令眾人嘩然!與朋友閒聊時,知道他持股領展,問我應不應該供股,還是賣掉算,相信他只是隨口講一講,不是真正想問我意見,加上我一直沒有打算買這隻REIT,所以也是大原則說說看己的看法。這是涉及信念及信心問題,我們投資某隻股,是相信它會為我們帶來回報,不論是股價長期長或是定期派息,是對這隻股的信念。所謂信念是根據過往客觀的事實(例如股價多年持續上升,派息有增長等),及對未來的預期(例如根據公司公布的發展大計,及已執行的投資等),作出主觀的判斷,將會創造很大的盈利。所謂信心是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狀態,堅信公司管理者有能力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信心是建基於信念。說回今次供股事件,市場評論一致評撃聲,例如隔山買牛,踩過界擴張過度,管理層炒高股價,獲取高額酬金自肥等。基金單位持有者要問一問自己,管理者的做法與先前的信念是否有所背離,再而對此他們所聲稱的理據是否有信心(說白一點,信唔信佢),如出現了信心問題(個人心理狀態),作為將退休人士,持有一定數量的資產,真會寢食難安,這是不樂於見到的。  

我這位朋友就是將退休人士,認識他時,告訴我打算兩年後等家裏的小孩畢業,出來社會工作,就可以退休了。 可是兩年、再兩年己過去,他仍然是在工作。在這約五年間,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使股票市場大幅的下跌,每次大跌都聽到他抱怨,退休金又大縮水,要繼續工作了,對於他的處境,十分同情。 閒談間想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他持有大量的煤氣,再去年幾乎最低位時買掉了一些,轉買領展,因為收租息率穩定。另加一些美股,主要是科技、半導體等公司,尤其喜歡MSFT, NVDA及台積電等。 

 

我亦向他分享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在投資市場摔交的經歷,所以近年都以基金及ETF作為累積退休的資產。 因為市場波動是一定會發生,且不可預期的。而選些有實力的個股,以少量資金,考考眼光,炒波幅,賺差價,為生活帶來點樂趣,也能在社交場合多了談論的話題,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作為退休金的主要持股,風險十分大,雖然不致於倒閉,但是只要公司改變大眾以為一直恆常不變的政策,退休生活就會面臨困境。但大家耳熟能詳,作為退休收息的股票不外乎匯豐、中電、煤氣、領展等,這都是基於大眾對這些公司的信念:歷史悠久、派息穩定、民生必需等。 

  

可是各位又可曾想過,百年老店的昔日大笨象匯豐,在疫情初期時,已公布的派息,也因英國監管機構以保持銀行財政穩健為由,阻止派息予股東,特別說明一點當時股價己除息(派息根本就從股價扣掉派息金額,再還給你而己),這分明是搶劫。而十多年前匯豐也來過一次世紀大供股,股價跌至最低28元,菁姐淚洒直播室的畫面大家仍歷歷在目;  

 

公公婆婆的至愛中電,我們不可以沒有它,去年也因為澳洲投資失利,股價由80元跌至50多元,至今還是低位徘徊,不知何年何日才見家鄉,派息也比以往減少; 

 

至於四叔粉絲喜愛煤氣,年年十送一紅股,加上派息,變相每年有10%以上回報,根據七十二法則,約六年資產就翻一倍,股東都笑呵呵。可惜好景不常,疫情後首次將十送一改為二十送一,去年更不送股,股價直插水,由12元腰斬跌至6元才止跌; 上述領展世紀供股,大家都清楚。 

再遠一點的香港電訊(今天的電訊盈科),傳統的退休收息股(前身電話公司),當年的小小超以財技蛇吞象,入主後股大跌九成多,欲哭無淚。 

 

當然上述的公司在可見的將來也應該會繼續存在,相信假以時日,有信心會再展昔日光芒,只是不知要等多久,但退休是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支付生活所需,總不能等幾年後才吃飯。 

 

朋友仍熱衷於聽財演的推介,跟我談論那隻股前景如何,將來會怎樣等,不時因應市場消息轉換退休組合,但有時又埋怨被割韮菜。數月前股神巴菲特入股台積電,令他眉飛色舞,但最近股神沽貨又令他不是滋味;不清楚他對台積電信念來自對公司的前景,還是事後知道巴菲特持股,只知他短期的股價波動使他信心動搖,希望早日可以安心點。 

 

信心建基於個別機構(例如公司) 或個人 (例如股神巴菲特或契媽頭姐(Cathie Wood) )

能力,而以此作為退休資產配置,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企業的政策受很多因素影響而改變,如匯豐的例子,是政府行為,不得不依從。市場環境的改變,如中美貿易戰、疫情等。又如企業的傳承,四叔已交棒給兩個兒子,過往的故事能否可延續,沒有人知。 

 

避免以上的不確定性,使退休生活安穩,不再為市場波動而心驚膽震,就要建立有堅定信念的資產組合。目前在累積資產的階段,基金價格下跌是我樂見的,因為可以用較低的價錢買入更多基金單位,有別於個股伸手向你要錢(供股),不會有信心動搖的問題,也不受個股短期的確定性影響退休的資金來源,心情也因此而七上八下。所以基金(及ETF)可以做到平衡的效果,因為市場長期是上升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信念,而在基金的資產配置以股票型加上債券型基金,更能使波動率減低,而總資產仍維持有每年平均約10%回報,是不錯的安排,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建立自己的組合。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專家及權威可信嗎?

 隨著國內不再清零,港股絕地反彈,亖個月內升超過40%。在市場最恐慌時有"專家"預言恒指會跌穿11,000(「海嘯底」10,676) 當時才14,500多點,即還有約4千點下跌空間,不知有多少人相信了這些"有心人的言論而止蝕離場,成為了別人的韭菜呢?人在極度恐慌時每每會傾向於相信所謂"專家""權威",誰是恐慌的製造者呢?

記得去年香港在第五波疫情最高𡶶(2022年二三月份),最高每天確診有五萬多人確診,當時有句笑話,如果你沒有認識的人確診,相信你的你的人緣十分差。據了解,確診者的病徵與感冒沒有太大,分別像流鼻、涕咳嗽、喉嚨痛、失眠、口乾等症狀,吃傷風及退燒藥甚至不吃藥,休息幾天就會痊癒。當時與同事閒聊時,對方問我會不會有第六波疫情? 我說相信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但不清楚會會入不會有第六個,因為這純粹是人為的,可能還有第六、第七、第八波......,只是因應當時不同的需要,而不同的應對。

我引用了上世紀末(19981999年間)千年蟲( Y2K)為例,說明我的看法,對方可能太年青,並不清楚什麼是千年蟲(如你也不知,請參考千年蟲連結)。這是人類歷史未遇過的問題,很多專家告訴我們,由於電腦記錄的年份只有兩個位,當時間踏入200000分時,系統就會認定當時的日期是1900年,記錄還未發生,故所有資料會消失,後果是災難性的!所以政府、公司、銀行等都因應這個危機而投入資源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核數師也要求客戶執行認可的"除蟲"措施是必要的條件。全球很多"除蟲"公司也因此賺了一大筆,這是由無到有製造恐懼,從中獲取利益。

本世紀初的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又是另一個例子,美國以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為由,攻打主權國家,時任美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國安理價發言,展「大殺傷力武器證據」,為出兵担供"理據"(據記憶,事後有報導,他當時手持的所謂"證據"也是情報機構製作的道具)。直至佔領了整個伊拉克,仍找不到聲稱的大殺傷力武器。又有誰從這埸戰爭中得到好處呢?

說回這埸疫情,國內一再強調"動態清零"政策不動搖(動態配清零,當時香港最高主事者,年年考第一的都不能解釋其意思);某位尊貴的立法會議員甚至警告香港人,誰講與病毒共存就違反國安法;主事官員位信誓旦旦"安心出行"還要繼續使用,並強調這是一個獲獎的應用程式。香港還算得上資訊流通的地方,自認比我們聰明的大人物都有這些想法。相對於國內,很多人都堅信"動態清零"政策一直走下去,天天排隊做核酸,甚至捕獲的魚及稻米也要做,有很多核酸公司,受惠於政策,賺了不少,其中最""的一家公司,利潤增長31倍,賺完檢測的錢,趁公司還有價值時,金蟬蛻殼,利用IPO將公司上市,其中一家公司股價比上市時升了12倍。 在高位接貨的人, 根據掌握的資訊作出判斷股價還是會繼續上升,這些資訊也是來自專家及權威人士,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瀾,再配合羊群心理,使故事繼續延續,這套劇本可以不斷重複使用,屢試不爽

對於今年市場的看法, 有很多專家告訴我們,預測情況將會怎樣差,在此不贅。對於專家的預言,又想起約三十年前還沒有IPHONE的時代,主要使用桌上PC,當時有專家預測,由於人類長期使用滑鼠,所以食指會不變得越來越長,現在看來是不是覺得很好笑呢? 預測是根據當時所掌握的資訊而對未來的幻想。這些預測有兩重意思:1.經濟會繼續衰退; 2.投資市場繼續下跌。但是經濟情況與投資市場(例如股票市場)有必然的關係嗎?經濟指標是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得出,而投資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是有領先性的,市場買的是預期,財經指標透支未來的結果。 就像2020年股市在三月觸底(S&P 2,191)後迅速反彈,不但修復疫情前(2019)的高位(S&P 3,317),之後再升多約42%到最高點(S&P 4,817),即使去年大跌的最低點(S&P 3,490)仍比2019年的高位為高。那麼請問專家們,如果他們的理論成立的話,去年(2022)的經濟是不是比疫情前(2019)好呢?為這足以證明經濟與股市的升跌不是必然的關係,至少時間上並非一致。

既然花那麼多精神去研究、分析得出的未必準確,那就做一定對的事吧------就是長期持有及不斷的投入資金,只買基金(ETF),因為個股不能保證幾十年後仍能有盈利,甚至有機會倒閉。股市長期是上升的,只有一直留在市場才能保證獲得紅利!

每個新年,人們都為自巴訂下宏願,要達怎麼樣的目標,做投資也如是,來年要有多少個百份比的回報等。可是以低買高賣的短賺價差的交易,只能祈求上天眷顧走勢如你所願(無論看升或看跌策略),能否做到,運氣的成份較重,投資回報與是否努力,沒有太大的關係,像去年全球幾乎所有投資工具都下跌,正如巴菲特:「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也沒有用」,做得越多反而輸得越多。即使今年能夠完成目標,例如今年30%回報,那麼跟明年甚至將來又有什麼關係呢?並不會因今年有30%,明年再努力一些﹐會有31%回報。就像賭場買大小,每局(每年)都是獨立的事件,沒有相關性。即使能做到,或是因為之前虧損嚴重,例如虧損50%,今年超額完成賺回90%,那麼總體是賺還虧?訂目標要俱體而可達到,及能力可掌控的。以本人的例子,目標是:"要在十年內儲到可產生現金流的資產,足夠退休生活使用",於是訂出每年要儲多少資產,再細分每月要投入多少資金(請參考舊文章"根據市場的特性定投資工具及策略"),因應市場的變化作投入資金的調節,上篇文提到作為主要投資資金來源的港股下跌,斷了資金流,唯有節衣縮食,以每月薪金劑出來支付,維持在跌市中仍能不斷投入。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基金價格下跌了,以同樣每月投入的金額,買到更多的基金單位,超前約一年累積目標基單位,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月初的資投入,當月下旬已對現金流有貢獻,下個月,下年也跟據累積的單位,產生更多現金流,有別於上述今年的回報率與下年完全沒有相關性。在此基礎上,允許我放慢腳步,思考加入其他投資標的,強化投資組合,去年底開始,每月除了繼續投入派息基金外,將資金主力投入非派息,增長型的基金,至今天(01/02/2023)該基金己有接近7%回報,惟只投入了一萬多元, 實質俱俱數百元帳面回報,如上所說,並什麼意義,但至少證明,以"基金養基金"的想法是可行的,也是可掌控的,作為自己組合管理人的"專家及權威"!




今年回報首次超越大盤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