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投資市場的謬誤

 


借用改變近四十年國內政策路向的文章標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本文開端,這裡不談政治,但在投資的世界同樣適用。最近在美聯儲局持續加息,使投資市場全線向下,以往坊間投資達人(或稱財經演員)所推崇的一些金科玉律,在這次跌市中失效,以下為最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與大家分享,作為拋磚引玉,得到各位的回響,或許我的看法有誤,還望不吝指正。

1.股市下跌債券上升

投資組合中,債券佔有適當的比率,作為對沖股票下跌的工具。然而,聯儲局持續加息,使美國國庫債券長短債利率皆升,維持在3%以上,而大家都清楚,債券價格與利率呈相反走向,即利率升,債券價格下跌,也就是股市跌,債市也跌。

2.利率上升經濟繁榮

去年(2021年)市場在討論今年聯儲局會不會加息或加多少息時, 有文章提出加息並不可怕,因為加息代表經濟繁榮導致過熱,引發通貨膨脹,藉加息的措施,加以壓抑,免使經濟升得太快而失衡,這是經濟繁榮所使用的手段。
但是自2020至2021年的股市上升,所謂的繁榮,是人為吹出來,並不是真實的。原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經濟活動停擺, 企業倒閉,造成失業率上升,影響社會穩定,各國(尤其美國)於是開動印鈔機﹐派錢給國民,希望透過財經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拖延企業倒閉的時間,與時間競賽,撐過疫情,使經濟恢復動力。可惜疫情並沒有預期的過去,供應鏈斷裂,經濟還是停滯,實體經濟沒有因此而受惠,資金反而流向了投資市場,股市上升,超越了疫情前的高位。
俄烏戰爭使能源價格上升,令通脹加劇,聯儲局用更激進的手段加息,所以今次加息與繁榮沾不上邊。 升得過急的市場,價值回歸而下跌,股價反映實際的價值。

3.黃金對抗通脹

貨幣不斷貶值,傳統智慧,持有黃金可以對抗通脹。但真的可以嗎?相比於持有股票(簡單以指數型ETF為例),黃金是沒有股息收,長期在每安士1,700至2,000之間波動,最近也因為美匯指數上升在而跌穿1,700的區間低位,與股市同步下跌。高通脹期,以現在的實況,持有現金(即美元)比有黃金優勝。

4.加密貨幣對抗通脹

相對於加密貨幣(或稱區塊鏈),黃金可以持有實物,在世界發生危機時,例如戰爭,黃金從古至今可作為世界通行的貨幣。但加密貨幣聲稱其演算法,限制發行(挖礦)數量,挖完就沒有了,所謂的稀缺性(Scarcity),與無限量印製的鈔票,又可以對抗通脹。以上的假設前題是:全世界使用單一的加密貨幣(例如BITCOIN),大家可知道市面有多少隻這樣的加密貨幣嗎?根據在INVSETING.COM網站找到,正在交易的加密貨幣, 有9,616種,實際可能比這更多。近年還有NFT,明星或某名人就可以發行(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只要有人買就行),動輒價值數百萬元,與十七世紀的鬱金香泡沫比較,在電子世代要"創造"可以炒賣的工具,真是十分容易。 貨幣除了是價值的儲存和交易的媒介外,更重要的是國力強大的象徵,涉及地緣政治,甚至影響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俄烏戰爭引發歐美以金融手段製裁俄國可證明這一點。試問美國又豈能把這強而有力武器拱手相讓給加密貨幣呢? 大家可曾想過,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仔,幾乎每次美國政黨輪替,都有債務債務違約的風險,這只是兩黨角力的籌碼,每次會安然度過。但本世紀初的歐豬各國,因債務危機而面臨破產,兩者分別是國力的(更準確來說,是軍事力量)強的弱的分別,美國人錢花光了,就發行國債,全世界也熱衷於爭相購買,舊國債到期再發行新債去還, 不停操作,全世界人為美國人服務, 所有人又心甘情願。 大家純以一個美麗的故事去投資未來,是不是太過天真呢?人最可悲是是把自己當做賭注!
以上的觀察現象,若干年後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再次證明了一直強調的經濟並不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在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得到必然的結果,進而成為一個定律;但經濟卻難以準確預測,即使猜中了也只是幸運,因為正如上述所言,事情再發生一次,結果就不一樣。反而跟隨別人,人云亦云,以真金白銀去成就別人講的故事。
投資是是考驗個人信念及毅力的長期作戰,制定適合自己的策略,對於長期上升的股市(實踐而檢驗過也是真理),只要一直留在市場,持續投入,短期的波動不足為懼,反而是以低價買入,為未來高回報打下基礎。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新聞和交易——它有多重要?

 

網上看到一篇有關新聞不利於交易的文章, 十分認同,也在近兩年的投資歲月中應用,如文中所說:”為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制定一份清單。” 簡簡單單,根據不同資產類別,機械化投入並長期持有或到達目標價賣出獲利,不受市場新聞的影響。

借分享

新聞和交易——它有多重要?

 作者Oddmund Groette

 
新聞和交易

隨著在線新聞資源(包括社交媒體和交易論壇)的可用性,我們會消費大量不相關的新聞,這些新聞對我們的交易成功沒有價值,甚至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害。新聞對交易有多重要?

作為交易者,我們知道某些新聞可以幫助了解金融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可以相應地計劃和管理交易。儘管如此,並非所有新聞都與交易相關,閱讀此類新聞可能會削弱的思維、抑制思維和創造力、浪費時間,並且通常會導致交易不佳。建議自動化您的交易並使用機械交易規則

新聞對資產價格很重要

當然,新聞對於確定資產價格很重要。消費者價格的任何變化對利率都很重要,而利率在確定股票估值方面也很重要。

債券上漲時股票會發生什麼?(交易策略回測)

問題是新聞通常是隨機的,我們不知道宏觀數字會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新聞。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關注新聞是徒勞的。讓我們解釋一下:

新聞對交易有多重要?

金融新聞源可能對您的交易有用,也可能無用

一方面,新聞可以提供重要的基本市場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決定您希望如何進入市場。例如,有關公司管理層變動、獲得創新產品專利、拒絕許可、法庭案件甚至收益報告的消息都可能影響相關公司股票的活動,並且作為這樣,影響您的交易方式。此類信息可以幫助交易者決定是否購買股票、賣出股票寸或賣空股票。

另一方面,一些新聞可能只是一種不必要的干擾,最好忽略它。某些新聞並沒有真正對市場產生太大影響,也不會對股票的走勢產生任何重大影響。此類消息不應改變您的交易方式:買入或賣出。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所謂的重要消息也是在市場定價之後出現的,並且在您看到它時不會對市場產生太大影響。事實上,大多數與市場有關的新聞都是這種情況。

此外,正如我們在上面所寫的,大部分新聞都是完全隨機的,你無法知道它會發生。

為什麼新聞可能對您的交易沒有用

這就是您可能不想閱讀所有這些新聞的原因:

新聞大多是無關緊要的

在每天收到的數百條新聞中,只有少數新聞可能與您的交易相關。其餘的只是不必要的噪音,只會分散注意力而不會添加任何有用的東西。許多與市場相關的新聞頭條是在市場已經定價之後才出現的。事實上,這些新聞經常被報導為已經發生的市場運動的原因。例如,您可能會看到諸如“在聯邦法院裁定反對……後股票 A 下跌”之類的頭條新聞。

新聞浪費時間

由於大多數新聞標題都不相關,因此閱讀它們幾乎是浪費時間和精力。花在閱讀新聞頭條上的時間最好花在做一些更有用的事情上,比如研究新的交易優勢和製定交易策略。

新聞增加了認知錯誤

看太多新聞會增加認知錯誤,例如確認偏差。根據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說法,人類試圖解釋新聞以適應他們已經構想的觀點。當你傾向於過度考慮想要採取行動的後果時,它也可能導致分析癱瘓。

新聞抑制思考

思考需要專注,而專注需要不間斷。新聞片段眾多,思維經常被打斷,讓你很難集中註意力,想出好的解決方案。

新聞使我們被動

在大多數情況下,新聞報導通常是關於你無法影響的事情。得到消息,但不能採取行動。這會讓你變得被動,因為它會讓你失望,直到最終陷入悲觀、麻木、諷刺和宿命論的世界觀。

經常看新聞可能對身體有害

新聞不斷觸發邊緣系統,恐慌的故事會刺激皮質醇的釋放。皮質醇可以放鬆您的免疫系統並抑制生長激素的釋放。最終,您的身體會發現自己處於慢性壓力狀態,表現為消化功能受損、緊張和易受感染。其他潛在的副作用包括恐懼、攻擊性、視野狹隘和脫敏。

取得適當的平衡

一些新聞可能會顯著影響股票的走勢,因此可能對您的交易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數新聞頭條都毫無用處或具有誤導性。你能做的就是過濾掉不相關的新聞,專注於重要的新聞。例如,如果您交易貨幣,您可能需要關注非農就業人數 (NFP) 和利率,如果您交易股票,則應關注收益報告、新產品/專利和重要的法庭案件。

回測和機械交易策略

如果您制定了明確定義的交易規則和策略,就可以放心地忽略所有新聞。專注於執行,但這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幾乎不可能忽略新聞或任何干擾,你仍然容易犯許多愚蠢的錯誤。這是人的本性。因此,良好的交易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非受迫性錯誤,借用網球的一個術語:只需避免一些最大的錯誤,您就會領先於大多數人。請記住,短期交易實際上是一場零和遊戲。

應該專注於回測和決策過程,交易中重要的是根據模式和積極的交易優勢做出良好和理性的決策。很多交易者關注心理學,但交易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統計優勢:

 在交易中關注心理學是否被高估了?

如果您一開始就沒有優勢,如何通過風險管理和正確的交易心態賺錢?這應該是早上醒來時首先想到的事情。

此外,應該為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制定一份清單。航空業幾乎沒有任何事故是有原因的:他們使用檢查表來避免非受迫性錯誤。

 新聞和交易——結束語

避免新聞是不可能的,當然也不會受到它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建議將大部分交易自動化——可以這麼說,進行自動駕駛。新聞和交易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除非您是特定的新聞交易員(但這是另一個主題),否則要將新聞分開。

 

 

富途開戶連結

https://j.futunn.com/006Irl

 

長橋開戶連結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簡單就是美

 

簡單就是美

若干年前看了一本書, 開宗義要讀者先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到底自己屬交易員(Trader)還是投資者(Investor)?因為這在投資路上有很大的影響,當時看了似懂非懂,也沒有放在心上。多年來都像其他散戶一樣,看別人的推介去買入, 後來學了一些技術分析(EMA, MACD, RSI,Bollinger Bands....),再加上基本分析(PE, PB, 每股盈利,收入增長....)信心十足,殺進殺出, 有賺有賠,賺到了向別人炫耀一番,輸了就變鵪鶉,又沒有做到資產置及風險管理,當一個大浪蓋過來,損失慘重....., 事情不斷的重覆發生,每次都虧大錢。
所謂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做事沒有清晰的方法與程序,向錯的方向走,越努力錯得更多,投資如此,做人也一樣。投資路上,學習是必須的,各門各派各有所長,那麼集各派的精華,就能成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呢? 首先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學齊所門派的真傳,就算真有神人能夠像楊過那樣, 透過各師父用內功將真傳注入身體,成為武林高手。可是投資並不是比武,以技術指標來說,也是透過統計學將往的數據根據不同的公式繪製出圖表,作為預測價格趨勢的工具。大家都知道統計學一定有偏差,而且在同一時間點上,各種技術指標也不一致的看法,跟那一個呢?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學)可透在特定環境與條件,經過多次的實驗得出定律,計算出火箭可以穿越大氣層上太空,登陸月球,再返回地球,做到分分毫不差。但在涉及人為因素的財經界,充期量只有個經濟學,用以預未來的經濟狀況,只能作為參考,不能100%作準,且經濟學都有不同門派,其中也有互相矛盾的。天文物理學家牛頓炒賣當時的"南海公司",虧掉了10年的工資,只能慨嘆:"我能算準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算不出人類的瘋狂 !"所以最近在網上廣告吹噓由三萬元炒到身家過億的投資課程,都是笑一笑算了吧!每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能複製,別人聲稱成功的策略,可能是令你輸身家的不歸路。
致富的方法有很多種,要找到適合的,就要真誠的面對自己,經過日積月累的嘗試及失敗後,知道什麼時候使用交易員策略,什麼時候使用投資者策略,答案因人而異,不可照板煮碗。正如本人在"由儲水池到大海"文章提到,利用投資帳戶(基金)累積資產, 作為投資者的角色;而股票及股票期權作為交易員的角色。無論投資者還是交易員的帳戶,目的只有一個,就提要提供持續而穩定的現金流,從而令整個投資組合資產增值,達到最終目標,建立一個半自動化的系統(半自動而非全自動﹐不因為需仍要機械式的根據實際的情況做帳戶間調配(Re-balance)),這個系統產生的現流足夠應付日常的生活。
兩者目標一致,惟操作理念郤不一樣,投資帳戶為長期持有,每月產生穩定現金流及資本值,沒有出獲利或止損的概念;而交易員帳戶則為投資帳戶服務,只為了短期產生盈利,持有的股票倉位漲至預定價位就會分批賣出獲利,如下跌就暫時持有觀望,除非預期公司有倒閉或長期停牌的風險(例如中國恆大(HKG:3333)),所以選股也不要假手於人,只操作熟悉不超過20隻的股票,的其間(如超過半年以上),還有股息收或使用期權做Cover Call收取權利金。至今約兩年時間,這種操作方式效果還算不錯,只是在考慮投資帳戶除了每月派息基金外,還要加上美股的ETF達到速度較基金快的資本值(沒有派息的長型ETF)。
在朝向目標的漫長歳月前,仍需要依靠每月薪金收入,加上交易員帳戶(港股及期權)的利潤,為投入基金提供資金來源,而目前基金帳戶因為基數小,能產生的每月派息現金流相對低,要持之以持之以恆的不斷買入基金單位,直至基金可以產生足夠的現金流,應付日常開支,那麼不需要薪金收入。
最近全球股市不停下跌,很多所謂專家出來解釋跌市的厡因,還信誓旦旦的預測美聯儲局連續加息會導致經濟衰退,股市會步入熊市........,其實這又與我何關呢?只要相信股市(尤其是美股)長期是上升的,只要持續的投入,終有一天會上漲,這樣不是越跌越興奮,時間持續越久越好嗎?有什麼值得担心的?。
多年前看書介紹有種稱為"行動偏誤"的現象,B l o g友"股壇老兵鍾記 長勝之道"最新的文章也有分享,在足球比賽"罸十二碼",射向左、中間、右的機比率各佔1/3, 但守間員撲向左或右的比率逹94% ,而事實上守門員只要站在中間不動,成功救出罰球的機會達60%,守門員為何總是往左或者往右撲,而不是站在原地不動呢?他會說"撲左或右最少做到自己已盡了全力去救球,否則站在中間不動,看著罰球往左右邊射入龍門,感覺會很難受,更容易被眾人指責。"我們在投資的路上也常犯同樣的錯呢?明明什麼都不用做就可坐享共成,偏偏要動作多多出出入入,不是少賺了就是虧錢收場。 根據研究顯示, 留在市場留一天,賺錢機率是50%,一年的機率是68%,十年就是88%,而 20年贏錢的機率是100% 。
金庸先生筆下的主角都練得蓋世好武功,天下第一,但最後一本的主角竟是不識字也不懂武功的韋小寶,可見反璞歸真才是最高的境界。

 

富途開戶連結

https://j.futunn.com/006Irl

 

長橋開戶連結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5月24日 星期二

水管理論

 


最近在看了一段短片,與早前由的文章水池到大海有相似的概念,在此與大家分享這段短片管道的故事-水管理論 ,及闡述個人的看法。

我們上班工作付出勞力及時間所賺取的薪金不能稱為收入,只能視作補償(compensation),補償你受上司無理訓話、受氣、承受工作壓力等。如片中Bruno(布魯諾)因年老體弱不能再付出勞力時,薪金也停止。所謂收入,是指持續現金流收益,像Pablo(帕保羅) 建立管道收入,不必付出過多的時間或勞力,現金持續而穩定的流入你的口袋。人生不應被補償,應放時間及心思花在你愛的家人身上,做自己覺得有意義事,以此為目標,早日擺脫被補償的日子。

當大家在熱烈討論美聯儲局今年加多少次息,美股會調整到什麼時候才見底時,正是默默耕耘建立自己管道的最佳時機,與大部人的期望相反,主觀願望希望這段因不確定因素(加息、縮表、通漲、俄烏戰爭、中國封城引致供應鏈斷裂等)所引起的股市下跌(或稱股災)時間越長越好。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像片中Pablo(保羅) 允許我有更多的時間,建立管道早日達成目標 。

信念改變思維從而改變命運 一文中定下目標,十年內儲約$1.7百萬港元(以每單位價格HK$10計, 即約17萬基金單位),每月產生約一萬元現金流,加上期間的預回報,則每月要投入9千港元。計劃每月投入$9,000元,價格$10.00,即每月增加900個單位,而這新增的單位, 下個月又會產生$56元現金流(900 X $0.06); 現價格跌穿$8.00, 投入同樣的金額,得到1,125個單位 (9000/8=1125),增加了25%((1125-900)/900 X 100%=25%),下月產生現金流由$56元增加至$67.5。而實際上,近月投入金額都超過9千元,以增加因此而產最大現金流為目標,由年初的每月產生約$1,300增加至5月的接近$3,000。由於是持續而穩定的派息,而收到息又再次投入買基金單位,做到再投資(Reinvestment)的效果,所產生的現金流只會一直加,使投入單位成本降低,回報率上升。有人會質疑,明明價格9元以上下跌至8元以下,跌幅百分之十幾,帳面是虧損的,而且在這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每月派息都是從資本中支付,所賺息蝕價,何以自得其樂真是阿Q精神!

要回應這些質疑,要還原基本步,問問自己的初心謂何? 是要建立現金流,支付退休生活的支出,對吧? 就假設現在達成目標退休,安安穩的生活,會不會因基金價格上升而沽出獲利; 又或者價下跌時賣出,等再低價買回,賺取差價。如果到退休時仍抱有這種心態,就像上一篇文釋放重資產價值創造現金流提到朋友,將自住樓賣出獲利,等樓價下跌再買回的情況一樣,那麼將永遠不能退休。市場變化,高低起跌,是系統風險,不能預測也不能控制;我們關心的是會不會出現個體風險,即持有旳資產質素變壞了(例如基金公司出現欺詐行為、管理人出問題、甚至停止派息等); 我們可以做的是避免行為風險,不要理會市場甚至身邊朋友的雜音,做的是毋忘初心,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完成目標。 所謂價格是市場給予的,隨著參與者的預期心理而升跌,而價值是該資產能產生多少現金流。你追求的是價格還是價值?

最後分享另一則孩童時看過的一篇文章,大致內容是,寺院裡方丈領眾弟子禪修,其間不得發出任何聲音,過了很久時間,都相安無事。突然有一隻蜘蛛爬到小和尚面上,他驚叫並請其他人幫忙驅走牠,小和尚的師父訓斥他:"都叫你不要發出聲音,你怎不聽?"其他人也附和,加入聲討的行列,只有方丈從頭至尾都默不作聲。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釋放重資產價值創造現金流


十年前(2012)有朋友將自住樓以240萬出售, 再以每月約一萬元租房住。當時很想向他建議,可能有其他替代方案可選擇,但最後還是不要好管閒事。據說十年間房東並沒有加租,惟今年初,房東要收樓給其父母住,於是要搬家。假設以上的都是事實,簡單計算十年間,租金支出120萬,即賣樓收入的240萬已花了一半,不清楚他們買樓轉租的原因,可能是有更好的賺錢機會吧,例如做生意等;又有可能估計樓已經升得很高,先沽出獲利,等下跌再在低位買回,賺取差價。當然希望是前者,已經利用來做生意,賺到更多的錢。但如果是後者,那麼將情況是十分糟糕的。

 

自住樓不同於其他的資產(股票基金貴金屬債券等)可以隨時賣出獲利, 找別的投資機會。 但自住樓除了是資產外,也是生活必需品,賣掉了還需要找地方住,每月要支付租金(現金流出)。假設持有股票A, 賣出獲利後,股價繼續上升,是有點可惜,但市場機會多的是, 可以找B, C, D....股票投資。 但看錯了樓市買出了自住樓後,樓價繼續上升,以目前的情況, 似乎永遠也上不了車(重新買入房子),即使樓價過了若干年後下跌,還是上不了車,因為隨著年紀老邁,可以工作的年期減少,銀行提供的按揭條款也較嚴苛,例如更高的首期要求及更短的供樓年期等,自住樓非到山窮水盡的情況絕對不能出售。 

 

前述的所謂的替代方案,就是將房子,再按給銀行,以按揭七成計,可套現168萬,使用H plan(浮動息,以銀行同業拆息為基準),最高利率封頂2%68萬存放銀行,作每月供款用(每月可收相當於當月的供款利率)。利用其中的一百萬買入年回報約7.5%的基金,賺取息差5.5%以上(7.5%-2.0%),根據72法則約13年,資產就會升一倍,投入的100萬變成了200萬,這段期間仍然可以不必付租金,繼續住房子。


相對於賣了房子,每月付租金,及有可能被迫遷的風險,兩者相差天與地。 持有的資產價值就上升,你不理它,看到的只是紙上富貴,當價格下跌,又覺得失去了獲利的機會,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可是像我朋友那樣,賣出自住樓又會要面對以上的困境,真是十分矛盾。利用再按揭,可以釋放其價值,套到一筆現金,但有仍然擁有該資產的控制權。就可解決以上的矛盾。

 

對於企業來說,透過證券化,在交易所上市就是釋放其企業價值的常見做法,除此之外,較多人熟悉的房地產信託基金有房託REITS,例如領展(HKG.823) 近十年出現的商業信託,例如香港電訊信託(HKG.6823)。以上領展及香港電訊信託的例子都是比較公平的將公司的利潤分配給基金持有者,但有些近年上市的就要小心看清楚其客戶的對像,例如去年上市的順豐房託(HKG.2191),其主要客戶是自己集團(超過65%), 試問又怎能使利潤最大化, 對基金持有人是否公平?答案可以從上市致今的股價走勢得以證實;另一隻雖不是信託基金形式上市,惟聲稱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鐵塔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效法美國上市American Tower Corp

(AMT),中國鐵塔(HKG.788) IPO時郤標榜將收益大部份回饋投資者,當時對它有期待,有買入作為長期收息的工具。可惜上市數年股價也是一直向下尋底,只好分手不再見。該公司的是由國內三大股價也是一直向下尋底,其主要客戶自然也是這三大股東,"自己人"為主要客戶,同樣有順豐房託的問題。因此釋放資產價可能對資產控制人有利,而不一定對產持有者有利。


順便一提,上年底華人置業(127)提出以4.00私有化(聲稱已提供高溢價),但其帳面值為$7.50,數年前最高$15元以上,數年前最高$15元以上,現價$2.20。非常利害的財技高手,向下炒從中獲取暴利。所謂江山易改,品性難移,有某些人主理的公司,無論吹捧如何美好的前景都不應該投資。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投資著重於現金流, 價值最後才是市場價格

 

著名的80 / 20 法則同樣適用於股票市場,即市場參與者中80%的人輸錢,只有20%贏錢。大家都知股

票市場長期是上升的,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

要知道原因, 只要與你的自住樓(是用來自住的房子,不是用來炒賣)的價格比較就十分清楚。與股票一樣, 隨著時間的過去,樓價也會持續的上升,其間也有較大的波動,像本人於2000年買入自住樓,到2003年沙士期間樓價也下跌了約50%,很多人面對失業斷供,銀行收樓變為銀主盤(註:即業主無法每月供款, 銀行收樓再拍賣,得到款項清還欠款, 仍不足者,再向業主追討差額, 此為當時的新名詞---負資產, 即負債多於資產)。我比較幸運,仍然有工作(註:十多年後該公司沒了,剛好供完樓,我才失去了那份工作),也沒有去想萬一失去工作怎麼辦,更沒有去留意樓價跌了多少(上述說下跌了約50%,也是最近幾年翻查記錄才知),也是難得糊塗的福氣吧。比對當時最低的樓價,現價已升了七倍多,比我的買入價也升了三倍多。

如果當時持有的是股票,投入資金帳面不見了一半,相信絶大部份人早已全部賣出離場,而事實上本人也一而再,再而三試過巨大的虧損,每次都有一段頗長時的沮喪、懊悔、失眠甚至體重急降,還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尋求醫療幫助,還好事情總是會過去的,所謂事不過三,不想有第四次的體驗,就是找出失敗的原因,從而加以克服。

上述兩者的分別是,股票交易十分方便, 而且每分每秒的股價都會變化,人的情緒也隨之高低起伏,甚至寢食難安,而做出非理智的行為,虧損是可想而知的。自住樓也會有高有低,但你不會每時每刻關注樓價的走勢,也不會因樓價下跌坐立不安,更加不會輕易因為賺錢或虧錢而輕易賣樓,因為其中涉及的交易成本及手續費,仍至後續安排,例如找新房子、搬家及重新適應新環境,如有小孩,還要找學校.....唉!這些成本怎麼算? 這一大堆的事情令你不輕易作出買出的決定。

市場變化屬外在因素,我們不能控制,也不能預測。能否做到資本增值,絕大多數取決於內在因素,也就是自己的心理狀況,怎樣使自己不因著市場的波動反而心平如鏡? 做好風險及資本配置管理,加上買入並長時間持有,可克服心理的障礙。

長期持有,大部份股票除了每年有一至兩次派息的現金收入外,其餘時間即使在帳面上有可觀的利潤,由於奉行長期持有的策略, 帳面利潤也隨時因股價下跌時就會化為烏有,甚至帳面損失。就像2020年市場因疫情大幅下挫,匯豐銀行(HK.005)因英國監管當局的阻止,未能支付應忖股息,股價由當時的60元股價腰斬式下跌至28元以下; 最近的中華煤氣(HK.003)停止發放紅股,也使股價下跌了約25%, 且未有見底的蹟象。 這些相對穩定的股票尚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改變了派息政策及股價大跌,當然仍可長期持有策略,終有一天會重返高位及維持派息,但如果己退休,依靠收息支付生活,難道要等市場好轉才吃飯嗎?

投資的目的,俗點來說是為了贏錢,但每年每季至每月結帳到底是"贏錢"還是"輸錢",有沒有記帳?或是只享受那一刻的快感, 向朋友或在社交平台炫一下,可能總體來講只是白忙一場,這是開始的心態出問題,決定了最終的結果,所以要從改變心態開始。退休生活,需要支付日常開支,以此導向,為最終的目的,維持有持續而穩的現金收入,也即所謂的"現金流(cash flow)";再往前推,累積資產是強大現金流的基礎,資產本身能產生多少現金流,這是它的"價值(value)",而不是在乎它的市場”價格(price)”,上面已分析過,帳面上盈利(市場價格-成本價)會隨時化為烏有。

基於以上的推論,投資的目的,最重要是"現金流",再來是"價值",最後才是"價格",可是大部份人(包括自己)把順序搞反了。

踏入2022年,投資市場因為預期美聯儲局加息及俄烏戰爭等因素而大幅波動,正如上兩篇文提到港股跌穿2020年低位而帳面損失不少, 而期權還不斷追加保證金,由於心態上的轉變,及預留足夠現金作不時之需,心裡處之泰然,三月底到期的期權倉位總額還有少許進帳,而股票帳戶,部份原本虧損的持倉,在本月初還由虧損變賺,且賣出獲利,當然有些還是虧損的狀態,那就等它回升吧。美股每月派息基金,作為累積資產的工具,由推出至今未停過每月派息,帳面上仍錄得虧損,趁這低位每日買入一千元,逐日將平均價拉低,相反的,回報率隨平均價低而上升, 現在已升至7.6%及7.9%(兩個帳戶, 一個少量多次投入;一個分批單筆投入, 在實驗哪一種較好,目前以後者效果較佳)。所以基金價格越跌越興奮,因為長期"價格(price"總會上升,這點並不擔心,也不必理會,反而以低價買入更多基金單位,也就是使"現金流(cash flow)"增加,才顯得基金的"價值(value)"。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黑天鵝完了嗎? 管他的!

 

美聯儲局一如市場預期,正式啟動加息週期,但全球股市(尤其是港股)昨天(16/03/2022)已率先反彈,再次驗證了大家的預期成為事實時,市場的反映常常出現反高潮。如上一篇當長期投資遇上黑天鵝所述, 市場升升跌跌是平常事,作為長期投資不必過度反應,更不要做什麼對沖, 大家看到的事實是,上週當全球股市大跌,油、金、債加密貨幣等全部下跌(港股尤其慘烈),對沖本身已是一種風險。只需依自己的SOP行事,其他猜不到也改變不了的事就管不了。

港股作為水桶提供儲水池的來源,長期觀察的股票, 跌至目標價分段買入,升至目標價分段沽出獲利。買入後即使像最近股價急跌,持貨致獲利才沽貨, 就算等一年半載,其間還可以收到股息及利用期權Cover Call (CC)每月收期權金,提供現金流。

今次的大幅調整,股票部份帳面全部錄得較大幅的虧損,基於上述的策略,沒有太大的感覺;

            15/03/2022及16/03/2022收市後股票加期權持倉的總結都漲了超過10%, 但帳面仍錄得虧損

期權部份因為股價急跌, 幾乎全部SP都變為價內(ITM),幸而大部份即月(March,2022)的早前已平倉位獲利及止蝕,而跨月(April , May 2022)的倉位雖然變價內,但被行使的機會較少,暫時不急於處理,惟因市場波動較大, 保證金也隨著增加,每天收市後都會收到證券行的短訊,要求加保證金(即俗稱Call 孖展),否則會強行平倉﹐只好乖乖的依指示存錢。:我的的信念是:只要撐過這段時間 (估計不會超過二個月, 也就是四月底前應該會平靜下來;

而基金方面 ,美股也同樣下跌, 基金價格跌了約一成右左右,作為儲水池, 採取不同的策略, 趁低價分段買入更多的單位(每天買1,000) ,使平均成本降低,從而令派息的回報率上升(每月派息不變,基金單位成本下降, 回報率上升),換個角度來看, 基金下跌反而縮短了投入資金的的年期。現在才是3月,但已超前達到今年10月應儲的基金單位(1月開始到目前,每月投入買基金的資金是預定目標9,000元的數倍),而"偷來"的七個月產生的現金流(派息),對資產增加有正面的作用,造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加快由水池變大海的速度。

不打算猜測調整是否已完成,只是秉持一貫作風,不受市場新聞影響,根據組合及現金的實際情況作出部署。

在這次黑天鵝事件中﹐兩有點兩是值點得與大家分享的:1.選股的重要性, 你熟的股票, 一定會在特定時間或事件中受到影響而下跌,跌出你預期的範圍,正如手上的股票期權全部變價內,帳面上受到很大的虧損,但由於對這些股票十分熟悉,非常有信心,即使接貨持股一段時間,總會回升,而且可以在更高的價位獲利沽出。

2.怎樣可以有信心的在股價急挫,SP期權由價外變價內,面對證券商Call孖展(追補保證金)而臨危不亂? 答案就是隨時留有足以應付危機的現金! 否則無論你有多大的信心,只要被強行平倉,實現了實質虧損,整個系統就會出現問題。一次嚴重的虧損,使數以年計的心血付諸流水,這點本人深深體會!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當長期投資遇上黑天鵝

 


全球金融市場受俄國入侵烏克蘭這隻黑天鵝影響,大幅波動,持有資產帳面上也有損失,會不會因此而悶悶不樂? !真的沒有呢!反而追求面目標不同,下跌市只會更興奮。因為每月投入九千港元買基金,同樣的資金,你想以10元的價錢買入884個基金單位(已扣除手續費1.75%),還是現在以8.96買入987個基金單位? 答案顯而易見。

 

去年底至今年初,市場還在擔心美聯儲局今年會加幾次息,大家要留意美國十年國庫債券利率穿1.7%又會怎樣;孳息曲線會「倒掛」(短債息率高過長債息率),經濟步入衰退等,進而股市會回調...... 故事無限伸延。

 

基於各人的假設前題,為資產作對沖, 例如買入看跌期權; 買入黃金應對通漲; 甚至用虛擬貨幣對沖;預期股票下跌, 增持債券等等。

 

先說利用看跌期權對沖, 即買入Long Put (LP, 買入認沽期權), 大家都知本人一直有操作期權,且多用Short Side(沽出認沽期權(Short Put ,SP)或認購(Short Call, SC)) 作為收入的一部份,甚少使用Long Side, 因為據統計, Long Side的勝率只有17%, 相反Short Side則有83%。如何利用LP對沖下跌? 恕我愚昧,要請教高人指點,究竟要對大市做對沖, 買入指數ETFLP還是針對持倉股票,每隻股票買相應數量的LP, 即持有二十隻股, 就開二十個LP, (例如匯豐HK.005)持有5(400 X 5=2000), HK.005 LP X 5, HK.700(騰訊) LP X 2 ......, 那麼到期日是一個月, 還是幾個月? 期權有時間值損耗, 而且要每一隻持股完全對沖, 花費不菲,猜錯了(相信機會很大), 沒有下跌,或即使下跌, 沒有跌到預期的位(OTM(價外)變為ATM(等價或ITM(價內), 到期日也會Total Loss! 真的有人能準確預測下個月會大跌? 005會由上月的最高接近60, 37日跌到47.85, 所以在2月買入3月的LP48, 完全對沖下跌, 如果真的有這神人, 不必用期權對沖, 直接在接近高位賣掉獲利, 再轉手沽空, 賺得更多,根本不必做對沖。 

 

再說黃金, 一種我認為只有在戰爭逃難才會用得上,價格上一直在1,7002,000之間上下波動,在2020年因疫情股市大跌時, 黃金也同步下跌至1500左右。最致命的是, 黃金沒有利息, 沒有現金流, 真的一點吸引力都沒有。

 虛擬貨幣, 沒什麼研究, 但比特幣最近也由6萬多元跌至最低3萬多元,差不多跌50%, 比股市跌得還多,另持有虛擬貨幣本身已經是一種風險。

 至於持有債券,這樣點搞不懂,假設加息會令股市下跌,而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向走勢(利率上升即債價跌), 即加息同樣令債券價格下跌,如何對沖?還是人云亦云?

 我想的說是, 投資是非常個人的事,知識可透過學習而獲得,但經驗只能靠自己的實戰去累積,從而制定適合自己的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不受外來的影響。對市場的看法可當作交際的話題,或是顯示一下自己多麼專業,隨時能搬出一堆像上述的數據,只要怎樣就會有怎樣的結果,所以要預早做出怎樣的部署,就會逃過一劫(!好似風水先生批命一樣)

大家參與的是一個涉及很多人的博奕遊戲,有很多不可預知的變數,而且每次事件都不一樣﹐怎能以以如前的事件去預做預測?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當年也因為投資南海公司而損失10年的薪水,他不禁長嘆「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算不出人性的瘋狂!

就像在半個月前,很多"專家"預測俄國不會出兵,現在又被可能發生核子戰而全球股市重挫。至於會不會發生核戰? 我不知,也不去猜測,只依的自己的SOP行事。

退一萬步,即使人們真的如其所料,做到對沖,但最後還是失敗。什麼意思呢? 試想我們作為散戶,都會有各種資產,分散風險, 如上述的股票、債券、黃金、虛擬貨幣及房地產等等,投資銀行及基金大戶更持有多類資產及採用多種策略:槓桿、沽空、期權、期貨等一藍子工具,有一種資產出事,就會忍痛賣掉(或平倉)其他資產救出事的資產,造成連所效應,上面提到黃金與股票市場同步下趺,到1500附近就是例子,同其原油歷史性趺至負數也是。當股災來時,所有資產都會下跌, 對沖只有令你輸更多。

我的理念是:美股長期是上升的,漲漲趺跌平常事, 下跌時多買一點,上升時少買一點。

目的:盡最大努力每月多增加基金單位,從而使每月產生的現金流比上個月多。

與其不斷的責怪政府怎樣的不濟,倒不如把這種劣勢(港股長期只有波幅沒月升幅)變為優勢,找方法,為自己的資產增值。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信念改變思維從而改變命運

 常言有道:"信念改變思維,思維改變心態,心態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每年初,人們都為未來一年定下目標,要達到怎樣的成就,可是有幾多人會在當年的年底檢視有多少目標己達成? 甚至已忘記了曾經對自己許下怎麼樣的承諾。

自己在投資的路途上,也會犯同樣的錯,雖明白要為未來的日子需要一筆可觀的金錢,作為退休之用,但至於怎樣達到目標,需時多久, 俱體目標謂何(需要多少錢)?心裡都沒底, 總覺得離我很遠 ......。

自數年前失去服務多年的工作,找到一份較穩定但薪水相差甚遠的工作,加上疫情初期股票市場的波動, 虧損不少, 對投資市場失去信心,進而失去鬥志。對於退休的事宜避免去想,只要能應付每月的柴米油鹽就己足夠。


前年(2020年)有一天無聊時計算一下, 退休後一個月最低要花費多少, 扣掉港人花費最多的住屋,預計日常開支每月需要一萬元左右。未來可工作的年期,以保守計, 約十年左右的時間。怎樣利用這十年時間,累積足夠的資產(根摢富爸爸的定義:可產現金流者為資產),從而每月有現金流支付生活費。


於是積極去尋找這樣投資工具,要有穩定而持續的現金流,透過有紀律的投入,累積資產(上文所述的水池)。最後找到我一直鄙視的基金(一直認為自己表現跑贏基金, 而昂貴的認購及管理費令我郤步)作為"水池”。

假設基金價格10.00,以每月派息0.06計(即年回報7.2%), 要產生月現金流一萬元(即一年120,000),套用以下公式: 


           年現金流  ÷年回報  = 儲蓄金額

    

           $120,000   ÷ 7.2% =$1,666,666


十年內儲蓄約1.7百萬,利用試算表推算,假設每次買入基金價$10.00, 加認購費, 每單位約$10.175, 每月需投入約$9,000元,


每月需投入9千元為目標,既然收入暫時未能增加, 只有節流。多年工作一直都沒有帶飯的習慣,如果省掉午餐費, 一個月可省下約1,300元加上少量的租金收入及日常開支節省下來, 可以存到約5,000元,只能達到目標的一半,開始數月都只能維持這個數目。


增加收入來源,補足以上的差額, 港股是很好的操作工具,正如之前提到,港股只有波幅,沒有升幅,跟著它的節奏,獨立思考,與大多數人相反的看法,有時反而是獲利的機會。 


從以上的改變信念, 由開始的逃避,到相信我一定能達到目標, 改變習慣及行動,由出外用餐變為自備午餐;開始有紀律的定期入買基金。而投資的思維及心態的改變, 由以往殺進殺出為求買到最低點,賣在高點,變為只要有賺就好(港股),而基金的投資, 根本不需理組合的賺還是虧,只著重每月能新增加多少現金流, 為未日子組合增加作出的貢獻(而事實上隨著年初美股的調整, 帳面錄得虧損, 反而趁低位,比投入比相標還要多的資金)。


經過一年的操作, 雖然港股高位由三萬點跌至二萬三,去年仍錄得不錯的回報,為每月買基金的資金帶來貢獻,而且超額完成。


以下為2月份港股股票期權的最後一日的持倉(上圖)及結算單(下圖), 二月持有期權到期日的期淨收入為$4,120,而被行使的883 SC9.50 兩手(2,000股), 於平均價7.33買入, 扣除手續費也有約$4,200利潤, 仍持有的883期權, 還有SP7.25 (3月)及SC10.5(3月), 繼續持有本月到期, 無論跌穿7.25接貨或升穿10.50沽貨, 或維持現在的股價, 都沒有問題, 都對現金流有貢獻。而本月的主要現金流來源是股票獲利, 算是在大跌市中表現不錯。 






https://activity.lbkrs.com/pipeline/openrolldeposit/index.html?sac=lb&loginUrl=&lbFitsStatusBar=1&channel=HHKN00001&invite-code=4IPKQT


今年回報首次超越大盤

利用股票ETF及國債ETF的資產配置,今年至今回報首次超越S&P 500(21.93% vs 17.34%);而2年累積回報更拋離大盤很遠(61.04% vs 35.26%), 這不代表什麼,因長期都會輸給大盤,只想留個印記。 作為攻擊性的部位,以上的組合只佔總資產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