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各位朋友。這篇文本來是去年(2024)八月開始寫的,或許是自己覺得寫文章有點跟不上時代,也沒什麼動力繼續下去,就一直擱著。今天就趁十號風球「樺加沙」襲港,呆在家裡,下定決心把它完成。
首先戴好頭盔,免責聲明如下:
以下的健康資訊來自有關書籍,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不構成任何健康建議。
以往看了不少投資理財的書,各門各派,各領風騷。經過多年實證,還是返璞歸真,簡簡單單,持續買入並長期持有 ETF,定期作資產配置,最適合自己。投資方面進入了「自動駕駛」的階段,現在可以專注其他方面。
去年五月的貼文〈財務自由〉中提到的「身心自由」,談到為了賺錢而造成的身心損害。除了在財務上累積資產,減少及延遲病痛,也是為退休準備的重要課題。去年中有位長輩離世,加上至親確診癌症,讓我更意識到,隨著年紀增長,要趁還能自由運動的日子,多留意健康資訊,保持運動與身心平衡。
透過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我發現我們被灌輸的「健康概念」,其實是一條由食物、醫療/藥廠乃至保險構成的產業鏈。現代科技發達,但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生病?例如癌症、精神疾病等,是否與這條產業鏈的運作有關?以下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一一說明。
食用油
坊間推崇植物油,標榜有益心血管健康,並說動物油對身體有害——這觀念源自上世紀50年代的凱斯研究 或稱「七國研究」。於是各種植物油聲稱能保護心臟等等。
然而這些所謂健康的食用油,為了提高產量,使用工業製程,在高溫環境下經過精製(脫膠、脫酸、脫臭、脫色)流程,反而產生有害物質。為了賣相晶瑩剔透和延長保存期,去除雜質的同時,也去除了營養。
我們的祖先長期食用動物油,反而沒有現代人這麼多健康問題。諷刺的是,當初宣稱牛油等動物油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於是推出人造牛油(氫化油),後來卻發現對身體有害。代糖也有類似問題。
糖
現代人的飲食幾乎離不開糖,包括飲品(如汽水)和加工食品(如香腸、肉丸等),都加入大量添加物使其可口,長期攝取對身體有害。加工食物可說是百病之源,因此應以原型食物為原則,也就是吃雞、魚、牛、豬、羊等能看出原本樣貌的食物,而不是各種加工丸類或午餐肉。
各國衛生當局根據美國農業部制定的「食物金字塔」,建議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但農業部制定健康飲食指南本身就有利益衝突。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主因,而更深層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後轉為葡萄糖進入血液,胰臟需分泌胰島素維持血糖穩定。過度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加重胰臟負擔,導致胰島素阻抗,甚至引發糖尿病與長期發炎。正如「癌症是可以癒合的傷口」一說所指,長期發炎反而可能促進癌細胞生長。
膽固醇
有研究認為,血管內皮細胞受傷會吸引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堆積,形成脂肪斑塊,成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成因,因此宣稱高膽固醇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用簡單的比喻:就像手腳受傷會擦藥水、貼膠布來防止感染,我們不會說「藥水膠布導致受傷」。也有學者比喻:火災現場總有消防員,但不能說消防員縱火。
上世紀60年代,總膽固醇的健康標準是 6.2 mmol/L(約 240 mg/dl),現在卻降到 5.2(約 200),而且標準不斷下修,超標者就被建議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高血壓標準也有類似趨勢,使更多人需要服藥。
然而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合成維他命 D、膽汁和荷爾蒙的重要成分,也是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物質。過低的膽固醇可能影響血清素功能,導致情緒波動、焦慮、抑鬱,甚至增加認知障礙風險。現代人精神問題增多,除了壓力,是否也與此有關?
現代西醫
主流醫療屬於對抗性治療,以殺死病菌甚至切除組織來阻止病情惡化。例如治療乳癌,最徹底的方法被認為是切除雙乳與附近淋巴組織,但這樣反而移除身體的防禦系統,患者需終身服藥,並承受手臂腫脹等副作用,還要進行化療,好壞細胞一起攻擊。
其實還有其他療法,如中醫、自然療法、脊醫、顱骶療法等。這些方法著重找出病因,透過增強免疫力與自癒力來恢復健康,不一定需要服藥。雖然效果不如西醫快速,但副作用較少,適合長期調理。
醫療保險
如同投資,保險公司宣稱越早買越好,理由是保費低、早保障。但隨著年齡增長與通脹,保額可能不足,須不斷加保。醫療與保險形成暴利產業鏈:保險銷售恐懼,醫療為你消除恐懼,而大眾對醫生的專業權威往往不加質疑。
藥廠
醫學研究需要龐大經費,藥廠樂於資助,也因此能影響膽固醇、高血壓等標準的制定,讓更多人成為「藥網」中的一員。廣告不斷提醒你身體可能出現的問題,要你「找醫生,藥廠幫你」。
大家熟知的威而鋼原本是心臟藥,但作為壯陽藥利潤更高,就轉變了用途。多年前一位自然療法醫生也跟我說過類似例子:某心臟藥對治脫髮有效,結果很多人治好脫髮,卻得了心臟病。
總結
我一直相信身體有自癒機制,能不吃藥就不吃,也不受廣告影響亂買保健品。增強免疫力比依賴藥物更重要。自從去年開始,我從飲食、作息、心理和運動四方面著手,像長期投資一樣堅持:
食物:拒絕加工食品,戒糖,低碳水化合物(幾乎不吃飯),改用豬油代替植物油。
作息:準時休息,不熬夜,讓身體有時間自我修復。
心理:凡事看開,活在當下(以前不懂,現在明白了),不執著,常保持笑容。心情愉快,做事也更順利,真的不騙你。有空跑圖書館,看膩了理財書,前一段看營養學,現在看心理健康﹐心理也充實,每天都開心過。
運動:不做劇烈運動,每天赤腳在沙灘上超慢跑,再用單槓垂吊(中醫說可改善因姿勢不良引起的腰背痛)、掌上壓、仰臥起坐,並在早上或傍晚曬太陽。
最後報告這一年的投資,正如前面講,都在依照既定的方式定期投入及資產配置。今年趁港股上升,把手上的持股全賣掉(有賺有賠,總體是賠),轉投美股,在四月位買入,至今已有不錯回報。縱觀附圖,這幾年的持續投入,加上回報,每兩年多資產升一倍,算是不錯,也給自己勉勵,希望三年後可以再升一倍!